愿做武汉患者永远的心理医生 ——访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援鄂心理医疗队队员袁海 □丁 玲 席 娜
开道的警车,挥手送行的市民,机场工作人员打出的横幅以及和空乘人员一起合唱的那首《真心英雄》……圆满完成抗疫任务后凯旋的一幕幕,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袁海至今难忘。 2月23日,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接到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的通知,需要从该院抽调5人参加河南省援鄂心理医疗队。作为一名有着16年党龄的老党员,袁海毅然决然地报名,并接过了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援鄂心理医疗队队长的担子。 而此时此刻,袁海的妻子,河南省儿童医院的儿科医生,还在临床一线忙碌着;家里两位年迈的老人,帮忙带两个孩子。这一切困难,他都默默地记在了心里。在叮嘱完妻子,安抚好老人和孩子后,他又开始跑前跑后协调各种防护物资和生活物品。他知道,他带领4位同事,不但要胜利完成抗疫任务,更要平平安安地回来。 2月24日下午,河南省第十五批援鄂医疗队暨国家心理救援队(河南)的30人队伍,登上了开往武汉的高铁。 到达武汉后的第二天,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了相关防疫培训,防护服的穿脱是重中之重。对于新冠肺炎这种还有很多未知的传染性疾病,如何避免在救援过程中感染,是所有队员最关心的事情。为了熟练掌握防护服的穿脱要领,培训结束后,他又组织小组队员反复穿脱防护服,在训练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要求人人熟练,人人过关。经过一遍遍的强化训练,队员们的担心焦虑也逐渐减少。 作为队长,袁海负责组织协调各项工作,接受上级指派的任务,积极和当地医院对接,及时向领队反馈工作的完成情况、遇到的困难、做出的成绩等。他每天还开小组会,了解大家的想法、心理动态,早晚进行体温测量等。严格督促大家进行安全防护操作规范训练,每次在进病区前都要反复提醒大家注意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提前准备好所需物品。 到对口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后,队员们开始了真正的实战工作。 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要求,队员们首先需要配合临床科室医生进行心理查房,发现有问题的患者,对能配合的轻症患者采取远程电话连线、微信连线的方式进行干预;对于有自伤、自杀观念的患者,队员们进入隔离病房进行干预。 一个年轻的当地急诊科护士,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一次发热后,检查肺部CT有阴影,就怀疑自己得了比较重的新冠肺炎,一度有消极的想法。医生们多次劝说,仍打消不了患者的顾虑,于是请求袁海他们对其进行心理干预。接到任务后,袁海和队友按流程做好防护,进入其所在的隔离病房,先后两次对其进行了面对面的心理干预,以及后续的线上干预,逐渐帮助患者稳定情绪,更积极地配合治疗。 随着对口医院新冠肺炎患者的出院,他们在对口医院的要求下调整了工作目标,来到对口医院支援的康复驿站工作了一段时间,对100多位在康复驿站隔离的出院患者进行了心理查房,发现有20多位患者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队员们积极干预,跟踪随访,使患者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能积极地面对以后的生活。 同时,队员们还不定期地给医院的医生护士发一些有宣教、心理调整、放松助眠等用途的小视频、音频等,制作1000份心理调整小册子并发给医务人员及患者,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随着社会各界及武汉人民的努力与付出,从他们刚来时的每日新增几千病例到连续多日的零新增,疫情终于得到了控制。 3月29日下午,正式的撤回通知来了。那一刻,队员们既有可以回家的激动,又有一丝不舍。走之前,他们又去了一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将没有用完的防护物资全部捐给了医院。东西不多,传递的是爱与力量。 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袁海认为,这次疫情带来的创伤不是一下子就能愈合的,人们需要一个长期、系统的人文和心理关怀过程。 袁海说,无论身在哪里,只要武汉患者有需要,随时可以通过线上咨询平台联系他们,他们愿做武汉患者永远的心理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