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中西医协同诊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
|
中西医协同诊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毛进军 河南省在疫情发生后建立新冠肺炎防治中西医协同机制,明确定点医院须安排至少1名经验丰富的中医医师负责确诊病例的中医辨证施治和病情观察,鼓励各地探索双医师管床制度,要求管床医师在病历中及时完善中医诊疗记录,病程记录体现中医诊疗的连续性和规范性,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诊疗全过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西医协同诊疗已经交出满意答卷。 中西医协同不是中西医两种理论的有机结合,真正的内涵是“中西医协和”,即中西医两种技能强强联手,协和为用,使疗效达到最大化。 在诊疗过程中,有一些中西医结合的新成果应用于临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这是事实,充分说明中西医协同诊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从理论上讲,中西医是不同的两套理论和两种对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思维方式及理论体系。在目前的认识水平和科技水平的条件下,中西医两种理论进行有机结合或者整合,是中西医诊疗方式的一种创新。 中西医协同是中西医临床技能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依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协调、融洽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为民造福。 我坐诊时,时常有人问我中医、西医有什么区别。我对他们讲:“中医是道,是人身与万物和谐之道。”为什么这样说呢?要从中华文明方面来分析。 一是中医强调天人相应,注重阴阳平衡。中医药之所以能够有效防治传染病,主要是因为它以人为本,强调天人相应,治疗中注重身体阴阳平衡和气血调和,以及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主要做好这些方面:早期预防、早期治疗、早期康复。 早期预防。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提出治未病观念,奠定了中医关于疾病预防的思想。“未病先防”,即在尚未对该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之前,积极发挥中医药的重要作用。所以,当出现疾病迹象的时候,根据当时的季节、地域气候以及个人的体质,有选择性地采取中草药防病等措施,可预防流行性疾病发生。 早期治疗。中医药学治未病思想的另一个方面是“既病防变”,即当感染上疾病后,应尽早应用中医药理论开展个性化辨证施治。特别是当重大突发传染性疾病出现人体感染时,当人们对这种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疾病特点、转归预后等尚不清楚的情况下,中医药在审证求因的原则指导下,应用中医药学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等方法,积极开展辨证施治,可有效控制病情,保全生命,把“留人治病”放在首位。 早期康复。中医药学不仅重视“邪气”对人体的损伤,还重视“正气”抗病能力的发挥,重视“正足以胜邪”的原则,注意维护人身的“正气”,促使机体全面康复。 二是中西医结合原则:中西医结合,注重发挥中医药优势。 中医药学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面对新冠肺炎积极开展辨证施治,依据“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表现出来的“证”,拟定相应的治疗原则,运用中医药学的特色诊疗方法,选择相应的“方”“药”,缓解临床症状,截断疾病发展途径,有效控制病情,恢复机体功能。 现代医学在传染源、传播途径、疾病特点、转归预后等尚不清楚的情况下,积极采取各种急救措施,辅助中医药做好各项支持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中医要学习西医理论知识,以启发思路,提升疗效。西医也应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一是加深对中医理论的认识与理解;二是目前中成药制剂比较多,西医为患者治病时开中成药、中药制剂的比较多,如果不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会出现误用、误诊等现象。 从现代疾病谱来看,从医须理性,不论中医西医,不论中医任何流派,皆有其存在的价值,不可相互排斥。中西医应互相学习,兼收并蓄,启发思维,疗效为上。 总之,中西医协同诊疗可积极控制疾病发展,有效缓解病情和降低病死率! (作者供职于驻马店市第四人民医院)

资料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