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启用拥有40张床位的负压隔离病房楼
河南省中医院日门诊量已从百人恢复至三千人
鄢陵县中医院支援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济源中医院向社会各界捐赠艾条
南阳市中医院开展粪菌移植技术
宜阳县中医院为肝癌患者实施射频消融术
濮阳市人大常委会视察组点赞中西医结合防控疫情效果
荥阳市中医院感染管理科主任心系疫情防控工作
膝骨性关节炎性滑膜炎的辨证施治
1
11 1 2020年3月31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膝骨性关节炎性滑膜炎的辨证施治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 陈利国

   膝骨性关节炎性滑膜炎是指患者的膝关节发生局部损伤、炎症反应或慢性劳损后引起关节面软骨及软骨下骨受损和滑膜非感染性炎症,导致滑膜内分泌液失调,临床表现为膝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和关节腔积液。
    骨关节炎相关的滑膜炎症状是软骨基质降解产物引起的继发性改变。滑膜炎病变在骨关节炎的发展中不是旁观者,而是关节结构破坏的参与者,促进了骨关节炎的病程进展。滑膜炎可以导致关节囊纤维化和挛缩,从而引起疼痛和肌肉痉挛。滑膜炎是膝骨性关节炎的重要病理产物,同时也是致病因素。有效地控制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滑膜炎症,对患者膝关节肿痛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若未能及时有效地治疗滑膜炎,不仅影响其肢体的正常活动,还可加速破坏其关节生理结构,严重者可导致畸形、残疾。
    膝骨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骨痹”等范畴,病因主要与肝肾亏虚、累积性劳损、外感风寒湿邪有关。随着对其病因病机、中医证候和流行病学的研究,学者们发现肾虚血瘀是其最基本的证候。肾虚是膝骨性关节炎发生之本,血瘀是膝骨性关节炎的重要病理因素。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精血互化,肝肾同源。肝肾亏虚,肾虚无以主骨,肝虚无以养筋而致筋骨驶纵、膝痛无力;肾虚则精亏,精亏则无以化血,肝无所藏,肝失疏泄,气机失调,气郁不能行血而致血瘀;血瘀致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与血搏结,故可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渗液,滞于关节处,则见功能障碍。治疗本病当以补肾益精、活血化瘀,佐以清热利湿。
    治疗该病要做到科学防护,健康管理。患者要适量运动,控制体重,防寒保暖,合理膳食;医者要通过各种手段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疼痛、肿胀,改善或恢复关节功能,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性质、进程、预后,若患者症状较重则建议住院治疗。该病总体的治疗原则是:控制症状在医院、巩固疗效在家中,防止复发在平时。
    对于该病,在内治法方面,中医药讲究辨证施治,针对病因病机我们常用活络四仙合剂辨证加减,在临床中收到良好效果。该方基础方由补肾方剂二仙汤,活血方剂活络效灵丹,以及清热利湿方剂四妙丸组成。二仙汤处方严谨,用药精练,方中辛温与苦寒共用,壮阳与滋阴并举,温补与寒泻同施。其功效在于既温又不燥,既寒而又不凝滞,既补而又不温热,强肾无燥热之偏,益精无凝滞之嫌,尤以温肾阳、补肾精、泻相火、滋肾阴、调理冲任、平衡阴阳等见长,终达阴阳调和之效,则诸证自除。活络效灵丹主治“气血凝滞,痃癖症瘕,心腹疼痛,腿疼臂疼,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淤”。四妙丸功能清利湿热,临床中根据四诊情况加减应用,共奏补肾活血利湿之效。
    中药外用对该病迅速缓解症状有较好的效果。常用的有中药粉剂外敷、酊剂外涂、展筋丹按摩、膏药外贴、草药熏洗等手段。针灸、推拿疗法的即时效果及远期疗效均受肯定。膝关节特定穴透刺法、正骨六合对应取穴针刺法、洛阳正骨推按手法、关节部位远近取穴牵截点穴法在临床上效果肯定。

个人简介

   陈利国,医学硕士,副主任中医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骨关节病二科主任,洛阳正骨(平乐正骨、白马寺正骨)传承人,“河南正骨状元”,全国中医药创新骨干人才,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平乐正骨传承班导师,“河南省技术标兵”“河南省医德标兵”,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河南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河南省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师从国医大师韦贵康教授,河南省关节外科大家孙永强教授入室弟子,全国名老中医鲍铁周教授门生,全国名老中医杨生民、毛天东工作室成员,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代表性传承人,洛阳市最美青年医师代言人、洛阳市十佳青年医生;主编《平乐正骨十讲》《利国聊骨伤》《平乐正骨药物十讲》等专著;以第一完成人获河南省中医药科技成果奖两项及其他成果奖三项。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