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重症患者全部“拆机”了 本报记者 刘 旸 通讯员 吴 迪
使用无创呼吸机患者0人、使用有创呼吸机患者0人,当日新增使用有创呼吸机患者0人、使用ECMO(体外膜肺氧合)患者0人……3月16日,河南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所在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7东病区的所有重症患者,全部拆除呼吸支持设备,进入疾病康复期治疗阶段。这个消息,成为整支队伍奋战江城一个多月收获的又一个好消息。 从2月2日驰援武汉,到所有重症患者转危为安,河南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135名队员(含第七批增援队员),针对援助病区为重症患者集中收治病区等特点,充分发挥临时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来自22家医院的52名党员业务骨干,合理组合,形成强有力的战斗集体,确保救治措施精准、院感防护到位、生活保障有序。 针对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平均年龄大、基础疾病多、耐受能力差、病程时间长、救治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等特点,河南医疗队结合国家诊疗规范,学习研究、探索规律、改进方案,形成了一套危重症患者治疗模式,提高了救治成功率。 他们落实“一人一案”,完善危重症患者每日病情评估制度,实现精准施治。 他们依托河南医疗队现有的专家资源,成立病区内中医医疗专家组,强化对患者的中医药治疗和支持,做到“一人一辨证施治”,获得了患者的好评。 他们主动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服务,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 他们为患者提供暖心服务,每天从驻地为患者带去新鲜水果,加强营养支持,主动为患者提供洗衣、清洁等服务。 “这里的重症患者全部‘拆机’了,我们距离胜利更近了一步。”当得知所有住院重症患者情况好转之后,不少队员在微信群里互相加油打气。 截至3月16日,河南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所在的病区还有22位住院患者。所有队员丝毫没有松懈,还在通过视频等形式,强化院感培训、科学防护和精细化管理。所有队员,正在向着患者全部康复出院的目标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