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大寒”节气如何养生 |
|
“大寒”节气如何养生 □殷红才
2020年1月20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4个节气——“大寒”。在我国部分地区,“大寒”不如“小寒”冷,有的地区全年最低气温会出现在“大寒”节气内。《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寒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寒冷,故名“大寒”。“大寒”养生要着眼于“藏”,外防寒,内滋阴。严冬之时,万物凋零,人容易出现精神抑郁、情绪低落等“悲冬”的表现,冬主收藏,关键在静心。 冬季属阴,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祛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也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烘烤腹背,暴暖大汗。 “大寒”时节天气干燥寒冷,寒邪过盛,损伤人体阳气。肺主皮毛,肺卫不固,则容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等),要做好保暖工作,及时添加衣服,戴围巾,戴口罩,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穿宽松保暖的衣服有利于身体血液的流通,特别要注意鼻子、颈部及胸部的保暖。 在饮食调补方面,可以选用一些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熬粥或炖汤,温服暖胃,以微微出汗为宜。在药膳方面,银耳、麦冬、沙参、冬虫夏草、川贝母、梨、银杏、百合等都是滋补肺阴的不错选择。 早睡晚起 中医指出,“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也就是说,“大寒”时节在起居方面,仍要顺应“冬藏”的特性,早睡晚起,劳逸结合,养精蓄锐。 “大寒”节气,人比较容易犯困,因此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在起居方面仍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这样可以保证睡眠质量,也是“大寒”养生的一种保健方式。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古语有云:“大寒大寒,防风御寒。”“大寒”时节除了注意防寒之外,还要防风,穿着要随着气温变化而增减,手脚易冻,尤其应注意保暖。 俗话说:“寒从脚起,冷从腿来。”人的腿脚一冷,全身皆冷。在入睡前用热水泡脚,可以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质量。由于“大寒”是一个寒冷的季节,长期坚持睡前泡脚可以预防冻疮,也能起到保健养生的作用。经常在夜间看书、写作、久坐的人,临睡前更要用热水泡脚,养成睡前泡脚的好习惯。 运动锻炼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一碗药。”在冬季,运动锻炼是养生的精髓所在,坚持锻炼对养生有特殊意义。 冬季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改变情绪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运动,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都是消除冬季烦闷、保养精神的良药。 “大寒”时节避免在低温的环境中运动,可以选择在室内运动,如果想在室外运动尽量选择在太阳出来后,气温相对暖和的情况下运动。由于户外气温比室内气温低,人的韧带弹性和关节柔韧性都没有之前灵活,冬季运动时,先要做一些运动前的热身准备,避免造成运动损伤,运动强度也不要过分激烈,这样不宜于养生。 饮食调养 “大寒”时节饮食应遵守保阴潜阳的饮食原则。饮食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使肾气坚固,切忌吃黏硬、生冷的食物;宜热食,防止损害脾胃阳气,但不可过食燥热之物,食物的味道可适当浓一些,要含有一定量的脂肪,保持一定的热量。此外,还应多吃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多吃具有健脾消滞功效的食物,如山药、山楂等,也可多喝小米粥、健脾祛湿粥等进行调理。 “大寒”时节是一年中气温最低、最干燥的节气,因此要多喝水,补充体内水分,每天补水2000毫升~3000毫升。除了补充身体的水分之外,室内也要保持正常的湿度,可以通过加湿器等调节室内湿度,防止干燥。冬季虽排汗排尿减少,但大脑与身体各器官的细胞仍需要水分滋养,以保证正常的新陈代谢。 “大寒”时节相对寒冷,人体需要的热量也随之增加,因此多摄取一些脂类食品,如鸡汤、羊肉、狗肉等,并配合药膳对身体进补,这样会起到养生作用。 鸡汤 “大寒”时节人的日常饮食多了炖汤和羹。“大寒”是农历四九前后,人们多选择炖鸡汤或者添加人参、枸杞等一起炖。 糯米饭 古语有云:“小寒大寒无风自寒。”“大寒”早上吃糯米饭驱寒是传统习俗。民间认为糯米比大米含糖量高,食用后全身感觉暖和,利于驱寒。中医认为,糯米有补中益气之功效,在寒冷的季节吃糯米饭最适宜。加之糯米饭寓意温暖,从年头到年尾“暖笠笠”,更有吉祥之意。糯米性温,味甘,具有御寒滋补的功效。人们可以蒸煮糯米饭,也可以用糯米、大米、赤小豆、薏米、莲子、枸杞、桂圆、大枣等一起用旺火蒸熟,然后加点儿白糖,可健脾益气、养血安神,适用于身体虚弱、倦怠乏力等气血两虚者。 羊肉 寒冬来袭,少不了防寒御寒的佳肴,羊肉就是其中之一。据《本草纲目》记载,羊肉具有暖中补虚、开胃健力、滋肾气、养肝明目、健脾健胃、补肺助气等功效。从古至今,羊肉都是冬季进补的食疗佳品。 “大寒”时节适逢春节,一般都会准备丰富的食物,此时要注意避免饥饱失调,可以吃生津止渴、理气开胃、消食化痰的水果,如苹果、梨、橘子、柚子、猕猴桃、橙子等。 苹果 “大寒”节气是容易抑郁的时节,身体在制造多巴胺和肾上腺素等快乐荷尔蒙时,维生素C是重要元素之一。维生素缺乏会使人抵抗力降低,严重时还会导致抑郁。苹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多吃苹果及其他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均有助于提升情绪。由于近一半的维生素C都是分布在果皮上,因此连皮吃效果更佳。 梨 冬季人最容易口渴唇干、皮肤干涩。中医认为,梨性微寒,味甘,能生津止渴、润燥化痰、润肠通便、清热镇静、降血压等。若头晕目眩、心悸耳鸣,经常吃梨可减轻症状。梨中含有丰富的糖分和维生素,有保肝和帮助消化的作用,对于肝炎、肝硬化患者来说,经常食用很有好处。因梨性微寒,对脾胃虚寒、消化不良及产后高热烦渴等有一定的疗效。 橘子 冬季天气寒冷,从养生角度来说宜吃温性补肾的水果。橘子的果肉富含维生素C、柠檬酸、膳食纤维及果胶,可辅助治疗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及多种心血管疾病,还具有开胃理气、止咳润肺、解酒醒神的功效,主治呕逆食少、口干舌燥、肺热咳嗽、饮酒过度等。一般来说,每天吃3个橘子就能满足一天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胃寒、怕冷、贫血、月经量多的人比较适合吃橘子,对经常服用降压药的老年患者有补钾的作用。 柚子 柚子堪称是冬季的最佳水果,具有健胃消食、化痰止咳等功效,经常食用,对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有辅助治疗作用。柚子的维生素C含量高,可以预防感冒,美容养颜。冬季蔬菜水果较其他季节种类少,而柚子则可以在冬季补充充足的维生素C。维生素C不仅可以增强免疫力,还可以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美容养颜。 (作者供职于郑州警备区门诊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