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索晓灿
“看病是我的本职工作,医生的本职工作就是为病人服务。我有个心愿,就是干到老、学到老,争取为病人服务到100岁。” 前不久,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先进事迹报告会走进河南省儿童医院。国医大师张磊向数百位医者讲述了自己的从医经历和对医生这一职业的理解。在从医生涯中,他把给病人看病当成一种前进的动力,在诊病的同时尽量满足病人的要求、理解病人的心情。他觉得,病人找医生看病,医生应当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 “医生和患者之间,是一种很密切的关系。”虽然医生和患者交流的时间可能很短,但是也应该是朋友关系。从医70多年来,张磊几乎能记住每一个患者。现在,91岁高龄的他仍坚持每周3个半天坐诊。 张磊觉得,他的成长离不开两个重大人生节点:到河南中医学院(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学习和留校教书。“在河南中医学院学习这6年,我的医学知识水平得到提高;留校教书,更教会了我如何教好学生、带好课。” 1958年,张磊到河南中医学院读书,196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调任原河南省卫生厅任副厅长,1988年退下来后至今一直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坐诊。70多年来,他累计收集3万多例保存完善的门诊医案,400多小时的影像资料。 张磊做过医生、老师,也做过领导。这些身份里,他最喜欢老师和医生。“做老师,还是医学老师,可以教育更多人;医生可以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 讲台下,他倾心为患者诊病;讲台上,他带教学生,桃李芬芳。 张磊时常对学生说,中医的精髓就是“辨证”二字,在于整体观,“中医不仅要看到人的病,更要看到病的人。”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他力推“院校教育+师承教育”两条腿走路,提出“四重一突出”(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突出教育教学实绩,引导教师潜心育人),积极推动河南中医药大学设立了“仲景学术传承班”“中药传承班”和“平乐正骨传承班”等。自毕业任教以来,他培养了18届中医药本科毕业生、数以万计的中医药人才。 “医者必须要信中,信中方可大无穷。行人先立愚公志,拨开浮云见太空。”无论行医还是带教学生,他始终秉持这一理念。这首诗同样出现在他的诊室里,他的学生们都能看到,“我总是让他们把中医学好、传承下去。”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中医药大会上,张磊荣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这是中医药领域的“终身成就奖”,更是对他从医70多年的最大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