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治疗失眠
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治老年人皮肤瘙痒方
金水六君煎验案
正确认识银屑病规范治疗有方法
刘娜:为病患解除心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1
11 1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刘娜:为病患解除心魔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丁 玲  席 娜

   从刚毕业时的陌生到如今面对临床游刃有余,刘娜已经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简称郑州市八院)工作了19年。与其他专业相比,“高风险”的精神科工作需要医护人员具备更加强大的内心,需要医护人员更深入探究患者的内心世界,而刘娜身上就恰恰具备这样的特质。
从“陌生”到“从容”
    2000年从医学院毕业时,刘娜阴差阳错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当时刘娜和其他人一样,对精神科和精神科医生有着偏见,但这种偏见很快被工作的实际情况所打消。
    随着对精神科工作的了解,刘娜逐渐发现,精神病患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只是人们对精神健康知识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以至于对精神疾病存在偏见和误解。
    从事临床工作19年来,刘娜大部分时间都在郑州市八院的封闭病区工作,除了日常管理病房的患者外,还要坐门诊,以及对患者进行心理咨询、治疗。忙是所有医生工作状态的代名词,而对于刘娜来说,在封闭病区工作的状态是繁忙和紧张,因为精神科医生要承担着住院患者的病情观察、心理护理、处理医疗文书、与家属沟通病情等。监督患者服药并不容易,要和患者“斗智斗勇”,主要是因为个别患者会拒绝服药,会把药藏起来。
    临床中,医务人员在照料精神疾病患者时,遇到患者突然发病比较多见。刘娜第一次跟老师去接精神疾病患者时,自己和老师都被攻击了。那是刘娜第一次被患者攻击,随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已有心理准备的刘娜就习以为常了。由于性格使然,面对患者的时候,刘娜习惯无戒备和他们接触,但患者有时候会突然发病攻击,比如被患者抓挠、扯头发、击打后背、吐口水,于是刘娜成了病区被患者攻击次数较多的医生之一。
    相比于心理上的恐惧,虽然被攻击,但内心柔软的刘娜对患者充满了同情和怜悯。“患者病情发作时都是非正常状态,他们控制不了自己,攻击别人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他们病情稳定时都是正常人,都能正常地进行沟通交流,也会跟你聊天和嘘寒问暖。”刘娜说。
从“认识”到“专业”
    据统计,中国是全球抑郁症负担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提出,中国超过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占总人口的4.2%。抑郁症发病年龄集中在30~45岁,女性比男性多,中老年比青年多。
    在刘娜从事临床工作的19年来,精神疾病患病群体和病种都在发生着变化:病患群体年轻化,病种由原来的精神分裂症居多向抑郁症居多转变。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曾说:“没有人对抑郁症有绝对的免疫力。”而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刘娜也从最初的认识学习到如今的更加专业。“由于受身体激素水平改变的影响,四五十岁女性群体抑郁症多发,她们失眠、烦躁、焦虑,情绪低落,感觉非常痛苦,去综合医院治疗,多被诊断为更年期神经功能紊乱,治疗效果不佳,此时她们才会救助于精神科医生。”刘娜说,一旦被确诊为抑郁症,就要进行抗抑郁治疗,改善患者的抑郁症状及睡眠质量,再辅助进行心理治疗,使其正确认识精神疾病,改变对某些事物的看法。
    刘娜认为,抑郁症的发病原因是受生物遗传、教育方式、成长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了消极的思维和认知。抑郁症治疗应标本兼治,药物治疗抑郁症是重要而关键的一环,但这只治标。当在药物的帮助下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后,一定要针对消极思维和认知模式进行治疗,这才是治本。
    去年,刘娜有了自己的第二个宝宝,孩子小,需要她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顾。但不管自己多累,每当踏进医院大门,她身上那股劲就提了起来。从最初对当精神科医生的排斥,到如今为患者付出全部热情,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看着患者一步步康复,回归社会,与家人团聚,是刘娜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刘娜希望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不辜负患者的期待,对得起学医的初心。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