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二版:动态
 上一版    下一版  
一样的节日 不一样的坚守
用画笔描绘“我和我的祖国”
信阳市中心医院一项联合创新技术引关注
1
11 1 2019年10月10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信阳市中心医院一项联合创新技术引关注
     本报讯 (记者王明杰  通讯员陈静 徐世杰)近日,信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成功完成全省首例心腔内超声引导下房颤左心耳封堵联合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引起了当地医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据悉,该例手术在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袁义强院长和黄琼主任的指导下顺利进行,一次手术解决了困扰张先生持续性房颤血栓栓塞和房间隔缺损两大问题。
    54岁的张先生在3年前体检时被诊断为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近两年来备受胸闷、心悸的困扰。张先生入院后被确诊为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缺损部位长达22毫米,左向右分流,EF55%(射血分数)。
    据介绍,该类患者的常规治疗是仅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但张先生动态心电图为持续性心房颤动,采取药物复律、电复律、射频消融术等方法均无法达到理想的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张先生目前卒中风险评估评分为3分,预测出血风险评分为3分,需要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张先生血栓及出血风险会逐年增加,一旦在口服抗凝药物时出现出血,或依然出现血栓栓塞时,再想进行左心耳封堵术时,近30毫米的房间隔封堵器会挡住了14F的左心耳封堵鞘的路径。
    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形,信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主任谢秀乐经过与河南省房颤中心示范基地左心耳封堵术权威专家袁义强沟通讨论,在多方论证后,决定为患者实施左心耳封堵联合房间隔缺损封堵术,解决其房颤血栓栓塞和房间隔缺损两大问题。
    据介绍,左心耳封堵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技术操作难度高、风险大,在地市级医院很少涉及。谢秀乐把这一方案向医务科及院领导报告后,得到了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并组织全院相关科室专家联合会诊,为术前准备的多个环节严格把关,全方位保障手术的成功实施。经过该院心胸外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超声科、放射科等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最终定于2019年9月4日为患者实施手术。
    在手术过程中,手术团队顺利穿刺患者股静脉,送导丝至左上肺静脉,交换左心耳封堵鞘管,前送猪尾导管,在左心耳开口行猪尾导管造影,造影显示左心耳呈多分叶菜花状(这种形态左心耳极易造成血流瘀滞,继而形成心源性血栓栓塞,引发卒中)。通过精确测量口径及左心耳深度,手术团队植入一枚33毫米直径的左心耳封堵伞,成功堵住了左心耳的开口,避免了左心耳血栓脱落形成卒中的风险。
    据悉,房颤是21世纪心血管流行病,是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引起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房颤的主要危害是引起卒中和诱发心力衰竭,房颤时杂乱无章的心脏电活动代替正常心律下规则的心脏电活动,导致不稳定的快心律,患者会有心悸、气促等症状,这种不规律的心律会导致血栓栓塞的风险。研究表明,房颤患者5年中风的发生率高达20%,中风后一年的死亡率高达30%。而这种血栓90%以上来自左心耳。近年来,微创左心耳封堵术已成为全球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治疗新趋势,左心耳封堵可以使中风、栓塞、心血管死亡率降低40%,心血管死亡率降低60%,全因死亡率降低34%。而常规的左心耳封堵术需要全麻及经食道超声指导下完成,增加了手术时间及患者的不适感和手术风险。而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心腔内超声引导下的左心耳封堵术,代替常规的经食道超声,可以在局麻下完成,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提高了手术成功率,降低了手术风险,这种联合和创新为河南省首例。
    信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二病区团队,作为信阳市最早开展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和起搏器植入治疗的团队,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探索新技术和新领域,在引领和推动信阳市三维房颤射频消融技术不断前进的同时开创先河,成功完成信阳市首例左心耳封堵术,并在河南省首次将心腔内超声、房颤左心耳封堵和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完美结合,一次性解决患者两大问题。此次技术的成功开展,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还昭示着信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诊疗水平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标志着信阳市中心医院在疑难重症救治水平及护理技术上的不断提升,医疗护理质量持续稳步发展。同时,该项技术的开展也标志着信阳市中心医院卒中中心和房颤中心的一次飞跃。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