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玉洲 就肥胖患者而言,手术操作总是会在无形之中增加几分难度,如果没有合理的手术流程设计和风险控制,有时会让主刀医生感觉非常“懊恼”。如何做好肥胖患者的外科手术是一个值得医务人员关注的问题。 针对肥胖患者,无论是开放手术还是腔镜手术,医务人员都值得遵循以下原则:重视显露,步步为营,层次优先,把握全局。 开放手术 一、暴露是关键,选择合理的手术切口以利于暴露。 针对胃肠道肿瘤,有效暴露是根治性手术的基本保障,选择合理的手术切口会极大方便手术操作。比如,累及食管下段的贲门肿瘤,选择胸腹联合入路,会比勉强经腹入路安全得多。 二、预估手术难度,判断切除范围。 通过术前评估和术中探查,可评估手术的具体范围及手术的难度,在开始实施肿瘤切除前做到心中有数。比如,针对近端胃肿瘤,是采取全胃切除还是近端胃切除?这一方面要看病变范围,另一方面也要参考能不能进行空肠代胃吻合术,尤其是合并部分食管下段切除吻合位置较高,而患者空肠游离度有限时。 三、重视优化操作步骤。 对肥胖患者进行手术时,因为操作空间有限,所以要重视优化操作步骤:以解剖求空间、以离断求空间、以入路求空间,创造空间,利用空间。例如,针对胃联合右半结肠切除,采用十二指肠球部入路,可以迅速打开层次,比采用回盲部入路更加简便有效;针对右半结肠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可以采用胃、结肠、胰腺等直接离断的中线入路方式。 四、步步为营,时刻警惕风险。 由于肥胖会导致血管等重要组织解剖无法或难以明视,有时需要借助邻近器官解剖学位置来判断靶器官的解剖学位置。但是,这种判断会有一定的误差,需要不断判断、不断验证,在需要采取离断等不可逆性操作时更要及时验证及复验。 五、提前做好消化道重建的预判。 肥胖患者胃肠道游离度有限,且易受周围组织脏器影响,提前设计好切除后的重建位置及重建方式也很重要。 六、重视切口高负压引流,可有效消除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等常见并发症。 腹腔镜手术 一、充分利用体位,创造解剖空间。 相对于体重正常或偏瘦的患者,针对肥胖患者进行手术时,选择合适的体位非常重要,有利于解剖空间的展开。 二、找准入路。 在多数情况下,肥胖患者的血管、输尿管等重要组织无法明示,必须把握准确的层次才能最大限度避免误伤。因此,手术一开始就要进入正确的解剖学层次并进行有效保持。这一点非常重要。 三、平稳推进。 相对于偏瘦的患者,对肥胖患者进行手术操作时,可能会慢一点,因为术中要保持正确的解剖平面,相比偏瘦的患者,需要切割更多的组织。但是,正因为要切割更多的组织,医务人员操作时更应该不急不躁、稳步推进,才能保持解剖层面的准确。选择解剖开始和结束的位置也非常重要。 四、强化层次。 为了便于显露和识别解剖学层次,每一个解剖区域的操作都要准确、充分。必要时,可在前一个解剖平面内置入纱布,以利于后续操作时快速识别出上一步的解剖层面。 五、重视排烟。 对肥胖患者进行手术时,需要解剖分离的组织量比较大,尤其是在使用超声刀等器械时,水雾、油雾、飞溅的组织会让手术野迅速模糊,这时,持续高流量排烟很重要。 六、注意能量守恒。 肥胖患者的肠系膜往往肥厚,而肠管则偏细。正因为肠管偏细,供应的血管也往往纤细。虽然纤细的血管更容易被能量器械闭合,但是,因为手术过程中不易辨识,容易误伤,导致意外出血。 七、注意保护正常组织。 针对正常组织的保护,一是牵拉时要注意用力适当,以免损伤;二是可以利用体位、纱布等,予以分离保护。 八、肥胖患者的食道和肠道很可能会比正常患者偏细,在进行结直肠吻合时,使用26毫米、25毫米、24毫米口径的吻合器是明智之选,尤其是在腹膜返折以上吻合时。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