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市人民医院喜获殊荣 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张艺丹 刘枫瑞
今年3月29~30日,在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主办的“2019年度中国医院人文品牌峰会”上,巩义市人民医院院长乔来军从参会的600余名“医院人文服务品牌”建设者中脱颖而出,喜获“2019年中国医院人文品牌峰会人文品牌建设先进个人”荣誉。 据了解,近几年,以乔来军为院长的巩义市人民医院领导班子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把医院文化建设与健康中国、健康中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人文巩医”建设为抓手,从患者的需求出发,通过采取改善环境、优化流程、创新方式等措施,打造新时代“有温度的县域医疗中心”。 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让服务更加优质、便捷。 “在当前‘大卫生大健康’的新形势下,医疗的人文本质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在这样的关键节点上, 培育和塑造医院人文精神,应该立足于‘假如我是一个患者’的换位思考基础上。”乔来军认为,“只有真正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服务中充分体现对患者的尊重、理解和关怀,患者才能够安心看病,从而增强患者的就医获得感。” “人文关怀要从‘小’事做起。”乔来军说,“在基层,群众看病喜欢找熟人,目的是安全看病。” 为此,乔来军带领负责人通过更加规范、更加合理的流程,让急危重症患者可以像找熟人看病一样安全,从而让患者及家属满意。 为了节省患者的就诊时间,该院领导班子瞄准“看病少排队、缴费更便捷、检查少跑腿”等工作目标,提出了“让信息和设备多跑路,患者少跑路”的服务理念。先后引进了导诊机器人、智能发药系统、预约挂号、报告查询机、共享轮椅等服务系统;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咨询、缴费、预约、转诊等一站式办理,免去患者来回跑腿的麻烦;引进移动床旁结算系统,在病房直接办理入院、出院手续和费用结算,节省了患者等候的时间。 构建县域医共体,力促大病救治不出县。 为了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率,该院持续提升医疗质量,打造五大急危重症中心,即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急救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充分发挥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作用,2018年累计为1000多位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赢得了黄金时间。 事实上,作为河南省首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在2015年,巩义市人民医院就联合巩义市回郭镇卫生院、涉村镇卫生院、小关镇卫生院、站街镇卫生院和孝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了医共体建设试点工作。 2017年9月,随着巩义市妇幼保健院、站街镇卫生院等21所医疗机构的加入,巩义市医共体工作全面展开,建立了具有巩义特色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带动辖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同质化发展。 目前,以巩义市人民医院为龙头的巩义市县域医共体,已向基层投放了400多台远程设备,组建了远程影像、心电网络远程会诊等九大中心;仅在2018年,就累计为5万多名基层患者提供了远程诊疗服务,初步实现了“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县”的目标。 从“细”处入手,体现人文关怀。 乔来军认为,医院文化如同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一面。乔来军说:“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仁爱、诚信、博学、创新’的院训,融入职工的内心、渗透到工作中。” 为此,该院开展多项惠民、便民服务:入户护理,为不方便出门的患者消除后顾之忧;设置便民餐车,方便做空腹检查的患者及时就餐;成立客服中心,提供陪检陪护、转运患者等服务;设立文化苑,购买了1000余本图书,免费供候诊患者阅读等。 不仅如此,该院还开展了“服务好不好,请您扫一扫”专项服务,公开院长微信号,与患者“零距离”沟通;设置线上满意度问卷调查表,多渠道征集患者就医体验等。建立了院内演播室和公共广播系统,录制各科室的诊疗流程、疾病治疗与康复注意事项等视频,在病房播放,方便患者及时了解信息等。 此外,乔来军认为,关心职工是医院人文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该院设立了职工之家,为职工成立摄影俱乐部、篮球队等;建设职工公寓,为职工提供“温馨的家”,使职工切实感受到医院大家庭的温暖。责任、信任交织在一起,职工的凝聚力得到了全面提升。乔来军相继荣获了巩义市“新时代 新担当 新作为”优秀干部和“2018年度巩义市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与此同时,该院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在偏远山区,尤其是贫困村庄开展义诊活动60多场,把400多场健康大讲堂送到社区、学校、群众身边,惠及群众20万人次,增强了群众的健康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