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中不西 先中后西 中西结合
毛天东,主任中医师,教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项目专家;骨伤泰斗高云峰嫡传弟子;中国传统医学手法研究会河南分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洛阳市中医学会理事。 毛天东从事中医正骨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深谙平乐正骨医术“破、活、补”三期用药之精髓,总结出“平乐正骨二绝招、三原则、四方法”的经典理论,在深入研究中医学“筋骨并重,辨证论治,内外兼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的诊疗思想。 毛天东认为,面对伤科患者,不管是否出现骨折,都应该先用祖传技术,最大限度地进行无创伤性治疗新伤,可降低再次创伤概率。他研制的“特制接骨丸”,为治疗迟延愈合和不愈合等疾病做出了重大贡献。2018年7月26日,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以“健骨秘籍”为题,对他进行了专题采访。 辨证施治 “人身是一个整体,牵一发而动全身!”毛天东说。骨折是外因造成的,但骨折后会引起整体的、一系列的内在变化。因此,在治疗伤科疾病时,要重视全身脏腑气血的整体变化和治疗。毛天东认为,对局部受伤不能只从局部着手,应该局部与整体一起观察。 毛天东强调,在临床上,不能因单独重视骨折断端的修复,防止骨折移位的处理,而忽略了骨折后全身机能的变化;只着重骨折的固定而忽略了关节的活动;只想通过外部的机械固定,而忽略或者不设法利用身体内部的有利因素。要既重视损伤局部的情况,又要注意观察全身的变化,以辨证为主,辨病结合,分清主次、轻重,辨证论治,不可以偏概全。外伤侵及人体,虽然是某一部分受损,但是医者必须从患者的整体出发看待损伤。另外,外伤侵及人体,有一些是直接受伤,有一些是间接受伤,医者必须分清主次、轻重,然后辨证论治。比如骨折早期,影响修复的有瘀血、骨折端出现的有害活动以及受伤肢体和全身因长期制动而导致的改变等,医者要全面分析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在治疗的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并给予处理,才能修复损伤,促使患者早日康复。他强调在骨折愈合早期用祛瘀接骨方药,中期用活血接骨方药,后期用补肝肾接骨方药,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筋骨并重 毛天东认为,人体的筋与骨是相互依赖、相互为用的。《灵枢经》中有“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为坚”的文字记载。骨骼是人体的支架,为筋提供了附着点和支干,筋有了骨的支撑才能收缩,才能产生力,才有运动;而骨正是有了筋的附着和收缩,才能显示其骨架作用,否则只是几根散乱没有功能的骨骼。人体骨居其里,筋附其外,外力侵及人体,轻则伤筋,亦称软伤;重则过筋伤骨,又称硬伤。不论单一受伤还是两者皆伤,都会出现两者的功能协同障碍。毛天东强调,治伤要筋骨并重,即使是单纯的筋伤,从治疗开始也应注意维持和发挥骨的支撑及筋的运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加速创伤痊愈,取得满意疗效。 内外兼治 毛天东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提出“筋骨损伤,势必牵连气血”的观点,轻则局部肿痛,重则筋断骨折,甚至波及内脏,或致脏腑失调,或致丧失生命。医者必须全面观察和掌握病情,进行内外兼治,双管齐下,既治外形之伤,又治内伤之损;既用内服药物,又用外敷药物;既用药物辨证施治,又注意以手法接骨续筋。在为患者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毛天东强调,骨折、脱位手法复位,推拿按摩,理筋治伤,以内服药物调理气血,以外敷药物消肿止痛。 在诊疗病证方面,毛天东在“辨证施治,筋骨并重,内外兼治”的基础上秉承“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结合”的学术思想,治愈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在养生方面,毛天东提倡“规律生活,调神养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认为,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规律、健康的生活,要健康,就应该适度锻炼,规律作息,合理膳食,修身养性。同时,他认为,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健康的开始。 在《健康之路》栏目中,毛天东作为受邀专家以“健骨秘籍”为题,详细叙述了作为一个骨科医生的力量锻炼方法以及其特制养生药酒,并用稳健的笔力写下了“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几个大字。毛天东说:“救死扶伤是我的天职,这是我的理想,是我一生坚守的信念。”毛天东强调,现在他作为医院返聘专家,会将毕生所学的诊疗经验与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继门生,造福后世。 融合中西 中医与西医虽然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但是也有相通之处,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当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中医是整体医学,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所在。毛天东强调,西医的一些检查手段与治疗措施可以供中医参考,为中医治疗疾病提供更为丰富的诊断资料;对一些无证可辨的疾病,西医的诊断结果有助于中医找到治疗思路。同时,现代药理研究有助于中医拓宽药物的应用范围,提高临床疗效。他认为,融合中西,促使中医发挥出特色和优势,从而为群众提供更加及时、便捷的诊疗服务。 (刘永胜 邓江海 魏琼琼/文 刘云飞/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