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具中成药应先具备中医临床思维 □汪 娟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保健部主任张洪春的提案“西医开中药必须经过培训、考核”,引发行业热议。他认为西医人员学习中医的辨证理论和方法,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让广大患者受益,还在全科医生培养中具有独特优势;同时,通过学习也能让西医更加客观地看待中医,理解中医。 近年来,随着西医临床药学的发展,临床医师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在面对一些疾病时,很多西医临床医师将目光投向了中成药。 然而,由于西医临床医师大多不具备中医临床思维,对中医的理、法、方、药理论知识不理解,临床开具中成药普遍存在“猜测、估计”等现象。在临床上,患者使用中成药后疗效不一,这与西医师仅凭西医思维诊断、开药有关系。 目前,蒲地蓝口服液已经在全国医院广泛使用。许多西医对具有感染类症状的患者,纷纷开蒲地蓝口服液让患者服用。蒲地蓝口服液作为一种中药制剂,疗效确切。现代药理研究结果证实,该类中药所含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抗细菌作用,并且能够增强西药抗生素的疗效。但是,从中医药学传统理论来看,整个成方制剂明显属于大苦、大寒之品。小儿属于“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体未充,脾胃薄弱,应当慎用大苦、大寒之剂。一些原本就脾胃虚寒的患者,服用蒲地蓝口服液过多可能会加重病情。2018年,北京市出台了《基层医疗机构中成药点评专家共识》,对于基层医疗机构西医使用中成药具有一定程度的规范作用。但是,目前一些地区对于西医开具中成药的处方干预,尚处于“短板”时期。西医使用中成药仍然处于无序状态,如此盲目应用中成药,必然有安全用药隐患。 笔者认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与中医药主管部门联合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加大西医规范使用中成药的管理力度,避免盲目应用中成药给患者造成损害,使中成药在最大范围内得到正确、安全应用。 (作者供职于濮阳市中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