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的医生对患儿比家长还有耐心” 本报记者 刘 旸 通讯员 王瑞霞
3月13日,初春的暖意渗透至河南省妇幼保健院(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女儿童医院)儿童康复八科的病区内,洋溢在这里所有人的脸上。 原来,当天上午,来自开封的3位患儿家长带自己已经康复的孩子,抱着锦旗,来到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八科,为曾经给予他们帮助和鼓励的医务团队,送上一份感谢。他们还邀请了锣鼓队,奏乐而来,气氛很热烈。 他们当中的家长代表、患儿诗诗(化名)的妈妈说,诗诗2岁时被诊断为“中毒性脑病”,入住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前已昏迷一个多月,头部、四肢不能自主运动,这在医学上被称为持续性植物状态。 该院儿童康复八科主任朱登纳在充分了解及评估了诗诗的病情后,立刻安排科室医生李三松作为诗诗的主治医生,对诗诗进行全方位治疗。 经过综合测评,该科为诗诗制定了详细的康复治疗方案,并对诗诗的家长进行心理疏导,让他们积极帮助患儿做好治疗和康复。 在医护团队精心的治疗和护理下,诗诗的病情发生变化:能张口呼喊“妈妈”,能独自饮食,能站立片刻,能独自行走……诗诗的每一次进步,对于诗诗的父母乃至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次生活中的巨变。 经过4个多疗程的治疗,目前,诗诗已经完全康复。爱跑爱跳、性格开朗的诗诗,马上就要和其他同龄孩子一样,上幼儿园了。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送锦旗的一幕。 当天,还有另外两个孩子的家长,也紧紧拉住朱登纳和李三松的手,表达着内心的欣喜与感谢。他们的孩子都是在几个月大时被诊断为“脑瘫高危儿”,出现了抓握、追视追听、生长发育等方面的落后。 在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团队的治疗下,这两个孩子各方面的发育跟上了同龄人,让家人欣喜万分。 “这里的医生比家长还有耐心,比孩子努力得更多。”诗诗的妈妈说,感谢儿童康复科全体医务人员对孩子的治疗和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