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乡村文明和谐 □韦绪性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材种植可助农民增收
我国幅员辽阔,广大农村地理环境差异较大,经济建设发展路径大不相同。对于一些既无先天资源优势,又无区位便利优势的农村地区,如何振兴经济呢?发展中医药农业为助农增收提供了新平台。就目前来看,笔者认为有以下3种思路: 一是中药材生产。中药材是天然产物,是建立以提高质量、促进增收脱贫为核心的中药材产业机制,种植中药材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据悉,近年来,中药材种植成了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村民的“致富链”,带动农民自食其力,走上致富路。因此,重视中药材生产,是助农增收的可行途径。 二是将中医药理论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将中医药理论、方法和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如化肥、化学农药的减少使用,水、土壤的改良和微生态修复,动植物的营养保健、病虫害绿色防控以及食材药材的保鲜、保营养等方面。将中医药理论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构建安全的中医药农业生产体系,生产健康的食材和药材,让群众吃得安心、放心。 三是中医药农业的融合产业。具体来说是发展中医药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健康产业。其核心是解决食品营养、药品药效等问题,包括将中医药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食材药材的生产、营养食疗、疾病预防和治疗以及保健等领域;构建以预防医学为特征,品质安全的食品药品生产、销售体系;开发有优质营养的功能性食药创新产品,促进人体健康、调节人体机能,为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服务。
发展中医药产业 构建田园综合体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最大优势,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宝贵财富。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设立了农村生态文明的主要目标。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优美且符合生态原则的居住环境。目前,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模式,在全国各地已有一些成熟经验。中医药可以通过中药特色小镇、中药田园综合体等发挥重要作用;药用植物与园林绿化素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比如在城市景观中,常见的山茶、芙蓉、女贞等绿化植物都具有一定药用价值。中药材可以作为园林、庭院、水池、护坡的绿色植物;沙坝、河岸、行道上的树也可以是中药材;山坡、荒地、河滩也可以成片种植适宜的中药材。如果能够系统地对这类植物进行归纳,并积极探索其药用、保健价值,并将之融入田园综合体的景观绿化之中,将会营造出一种新型的生态植物园林。 目前的田园综合体中,对于种植,主要考虑经济效益;而在综合体的植被绿化中,又只从美学角度出发进行选用,基本上不考虑经济效益。因此,在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可以通过种植中草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植被绿化中选用药用植物,比如牡丹雍容华贵、生长旺盛、花期长;金银花花香四溢,冬天不落叶等都有观赏价值。许多中草药植物生态作用显著,其空气净化效果高于传统花木,被誉为空气“过滤器”。 同时,将中草药植物用于园林绿化中,既节省了苗木投入数量,又可以从药材种植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如果田园综合体的主业是中草药,那就可以通过延伸产业链,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弘扬中医药文化 促进乡村文明和谐
中医药文化汇集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保护个体生命和族群健康发展的经验,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目前,国家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吸收了包括中医药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对中国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总结。分析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可以发现,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彼此渗透,相互推动。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的文化基因,有着“仁、和、精、诚”等优良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主要内容相契合,在目标上具一致性。深入挖掘、阐发中医药文化的时代价值,有利于强化广大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通过弘扬中医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有利于促进乡村文明和谐。 当前,一些农村地区还存在非法宗教迷信活动。一些群众理想信念淡化,合作意识薄弱。因此,在广大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分必要,也是保障农村和谐稳定的需要。 为此,可以结合弘扬中医药文化,在以下方面着力:一是通过弘扬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平衡健康观以及医患信任、同道谦和的道德观,促进广大农民践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发展理念。二是通过弘扬仁德、仁术的中医理念,引导广大农民孝顺老人,善待同胞,热爱国家,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础。三是通过弘扬中医精研医典,践行医术精湛、探索真理的行为规范,促使农民信守承诺。 此外,通过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教育,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和中医药养生防病知识培训,可促进广大群众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提升群众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意识。
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 助力乡村脱贫
2018年,国家印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必须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农村脱贫攻坚工作十分重要。 中医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有着重要意义,它的5种资源优势可以在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中医药通过发挥“简、便、验、廉”的特色,对摆脱贫困意义重大。在健康干预方面,中医药有体质辨识、膏方调理等疗法,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中医的整体性、多层次的作用和调节,对慢性复杂疾病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价值。贫困的一部分原因是因病致贫、返贫。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可减轻医疗负担,对于摆脱贫困有着直接效应。 其次,通过科技创新,通过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贫困人口通过个人就业或者创业,参与中医药产业发展,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增加收入,从而摆脱贫困。将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技融合起来,多学科、跨学科开展研究,可以创造更多的中医药产品、技术,对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将会发挥更大作用。 最后,中医药作为优秀的文化资源,贫困人口在接受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后,能够正确认识贫困的实质,努力摆脱贫困。通过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在乡村推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养生运动,转变生活方式,更能保护健康。发展中医药康复产业,也可以吸纳众多的劳动力,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难题。 中医药成长于乡野,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责无旁贷。中医药可以充当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一定会为建设生态宜居的新乡村做出贡献,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可以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作者供职于安阳市肿瘤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