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鹏
“你小时候对牙齿也没有那么多讲究,现在不是也好好的?”这句话可能很多人都很熟悉。 当你要给刚满周岁的孩子看牙医,做预防保健;当孩子的牙齿开始发黑、龋坏,要带孩子去医院修补牙齿的时候,老人说出这句“金句”,你可能会无力反驳。 事实上,很多人在面对一些科学观念的时候,自己也会有这样的念头:小时候没这么多讲究,现在不是也过得好好的吗?于是就放弃了专业意见而选择了自己的直觉。时间一天天过去,自己的牙齿好像也没发生不好的现象。那是怎么回事呢? 首先,大家要知道儿童牙病的罪魁祸首——龋齿。 龋齿的发生与食用食物的种类有很大关系。比如,我们“70后”这一代人,小时候像糖果、面包等富含糖类的食品,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所以,这在根本上限制了我们因食用含糖类食品而引起龋齿的最直接来源,间接也限制了进食频率——引起龋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现在的超市、糕点房、小商品店里,摆放着大量富含糖类的食品:松软可口的面包、吸人眼球的蛋糕、包装精美的速食饼干等。孩子们爱吃这些东西,对牙齿有害。 历史就是这样有意思。曾经的瘦骨嶙峋是病,现在的大腹便便也是病。2005年,我国第3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6%,而且最可怕的是,这一趋势还在恶化。20世纪40年代,欧美国家的患龋率几乎达到90%,我们似乎正在走这条老路。 此外,老人嘴里的“现在不是也好好的”,却不是真正好好的。虽然我们这一代躲过了“糖衣炮弹”的袭击,但不等于我们的牙齿就没有问题。如果我们现在去口腔医院检查牙齿,就会检查出因为当时生活的不良习惯,导致牙齿异常。 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对不了解的知识不够重视,对儿童口腔医学中关于龋齿是不是细菌感染的理论更是如此。 家长将自己咀嚼过的食物喂给孩子吃,可能当时并没有产生什么不好的反应,等过了一年半载,孩子患上了龋齿。因为你对龋齿不够了解,很难会联想到是自己的原因导致孩子患病。 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件,未必没有联系。而其中的相关性就需要由有专业知识的人,按科学的方法进行对比评估,仅靠直觉是无法做出准确判断的。 仅根据直觉或传言去判断一个做法是否合适,会导致该讲究的不讲究,不该讲究的瞎讲究。 (作者供职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