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三版:专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一个以托管为特色的医联体
1
11 1 2019年1月29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一个以托管为特色的医联体
 

一个以托管为特色的医联体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延津县中医院创办纪实
□靳建华  陈思宇  文/图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延津县中医院巍然屹立在延津县平安大道与西安大道交汇处,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焕发出勃勃生机。
    党的十八大以后,延津县政府委托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新医三附院)管理延津县中医院,建设服务、责任、利益、管理的共同体。因此,这是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三级公立医院牵头,采取托管方式的紧密型医联体。
    人们不会忘记2016年2月22日,这一天是传统的元宵佳节,新医三附院的专家团队和管理团队进驻延津县中医院。于是,人们便把这一天确定为新医三附院延津县中医院(简称延津县中医院)开诊纪念日。
    没有乔迁的鞭炮,没有开业的锣鼓,没有剪彩仪式,也没有吃喝宴请。伴随着元宵节的吉祥喜庆,延津县中医院领导带领全院干部职工紧张地做着准备工作。天寒地冻,新建的延津县中医院当时还没有取暖设备,但工作人员用热情服务温暖着患者。
    经过3年来的发展,延津县中医院走上了“快车道”,取得了长足进步,荣誉满满。在医联体中,新医三附院的专家和管理团队是给延津县中医院带来变化的决定力量。

为了健康中国这一共同目标走到一起

   延津县地处黄河故道,在新乡以东37公里处。在历史上,黄河经过多次改道,给延津留下了40多公里连绵起伏的带状沙丘,旱涝风沙,灾难重重。但是,母亲河也孕育了延津儿女朴实、勤劳、勇敢、智慧的性格。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医药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世代传承,是中华文化的瑰宝。1986年10月,延津县城关镇卫生院改成延津县中医院,从此结束了延津县没有中医医院的历史。但多年来,延津县中医院举步维艰。
    2008年,郑学农临危受命,出任延津县中医院院长。郑学农,主任中医师,全国基层优秀名中医。他的内科杂病辨证治疗、小针刀、穴位埋线疗法独树一帜,誉满县城。对医院管理,他主张在发挥中医药整体理论和辨证论治优势的同时,必须注意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技术和方法相结合。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09年,郑学农同延津县卫生主管部门领导几经努力,为延津县中医院争取国家投资3800万元,建设病房楼。后来,延津县政府又划拨40亩(1亩=666.67平方米)土地并追加投资数千万元。
    历经5年,眼看一座建筑面积达24800多平方米、配套功能齐全的现代化中医医院就要竣工并交付使用了,可是,郑学农和他的同事们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单靠延津县中医院现有的人员和仅有的一点儿设备,无论如何也支撑不起眼前这座只有现代化建筑的延津县中医院。
    问题的关键就是缺人!缺医学人才,缺管理人才。时任延津县卫生局局长的姜国海带领郑学农等人上北京、跑郑州,遍寻合作伙伴,结果磨破了嘴、跑断了腿,却因种种原因无功而返。后来,他们从海量信息中获得一则“陕西省洛川县医院被延安大学医院托管”的消息,顿觉眼前一亮。
    郑学农说:“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托管’这个词。”他们马不停蹄地奔赴洛川,终于取来医联体的真经,并且渐渐形成了一套初步方案,按程序汇报给县委、县政府领导。
    可是,找谁来托管呢?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新医三附院。
    新医三附院是一家开设床位1200张、规划床位2000张的省属综合性大学附属医院,是延津人民看病的目的地医院之一。
    说起两家医院的关系,可追溯很远。早在1992年新医三附院开诊之初,就和延津县中医院的前身城关镇卫生院有着密切的业务往来。又据《延津年鉴》记载,自2014年3月开始,新医三附院组织专家,每周五下午对全县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共计19期600多人次;同时,还开办乡村医生培训班两期,培训996人次。
    2015年,一个是延津县政府,一个是三级公立医院,为了健康中国这一共同目标走到了一起。他们借鉴其他医疗机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成功经验,以帮扶的理念,经过反复磋商,于当年4月2日签订了托管协议,一个以托管为特色的紧密型医联体诞生了。
    协议签订后,新医三附院根据双方约定的条款,立即派工作组深入调查研究,以问题为导向,科学地制订工作计划。同时,延津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了以新医三附院一名副院长、一名科主任和延津县中医院院长郑学农为成员的筹备领导小组,随后组建了延津县中医院新的领导班子,开展了托管后的各项工作。
    医联体运行近3年后,我们访问了新医三附院党委书记窦启锋,他对我们说:“医联体是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是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有力举措。基层党组织一定要把握医联体的公益性方向,不与当地争蛋糕,采取差异化发展方式,瞄准短板,对弱项优先发展;保持中医药特色,加快发展步伐;对公益事业积极发展,参与脱贫攻坚精准发展。要把延津县中医院当成新医三附院的一部分,采取‘两院一科’模式(即一个科室两个院区),尽快发展起来。”
    新医三附院神经内科教授、主任医师李素芳说:“医联体就是要把医疗服务的根牢牢扎在人民群众中。托管实际上是更紧密的合作,这样的医联体恰逢其时,我们决不能成为孤岛。”
    延津县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刘建保在谈到医联体时,把早已写好的文字材料让我们看。他写道:“患者在家门口用县级医院的医疗费用享受到省级医院的医疗服务,对老百姓有利;医联体盘活了医疗资源,同时,延津县中医院的医务人员在新医三附院专家帮助下提高了诊疗水平,这是件大好事!”

深受老百姓欢迎的医联体

    老百姓对医联体的接纳和欢迎是由衷的,他们对医联体的感触首先是从认识专家开始的。
    对于专家,老百姓信任、尊敬、亲近、欢迎,因为专家把他们的病看好了,他们看病花钱少了,也更方便了。然而,对于医者来说,信赖是最重要的,人民满意才是试金石。
    在这里,我们为您讲述5个故事。

    一、迟到的锦旗

    2017年的一天,新医三附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杜玮正在延津县中医院坐诊,诊室内突然进来了一位50岁左右的男性患者,他开口就说:“杜医生,您不认识我啦?”
    杜玮确实想不起来了,还是这位姓刘的患者揭开了谜底。
    那是2014年秋天,延津县患者刘某,因糖尿病住进新医三附院内分泌科。当时,刘某的血糖值达到极值,在门诊值班的杨医生担心出现意外,一路陪护把刘某送到了内分泌科病房。杜玮迅速做好一切抢救准备。
    后来,刘某因酮症酸中毒,出现心跳骤停。紧急时刻,杜玮第一个飞奔到刘某身旁,科室里的其他医务人员也随即赶到现场,经过一番惊心动魄的抢救,刘某的生命保住了,不久便康复出院。
    刘某讲完后,为未能及时向医务人员道谢表示歉意。谁知过了一周,杜玮再次来延津县中医院值班时,收到了刘某送来的一面锦旗。医务人员经常收到锦旗,但像这样迟到几年的锦旗实属罕见。
    二、家的感觉,爱的味道

    新医三附院的医务人员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延津人很淳朴、善良。例如,护士们晨间护理患者、扫床叠被,患者家属很不习惯,总认为这种整理内务的事,应该是自家人干的;护士们给患者倒尿,患者家属就更接受不了了,常常和护士争着干。
    外科护士长刘建萍说:“病房里的和谐温馨氛围,离不开患者及家属的努力。”
    内科68床患者,发自内心地在护理巡视单上写下:“家的感觉,爱的味道。”护士长贾新萍把这张巡视单发到微信朋友圈,并写下了一段深情的文字:“我们每天干的是最普通的护理工作,嘘寒问暖,观察病情,让患者安心、放心。有患者这句话,我们所做的一切就足够了。”

    三、“延津的媳妇”回来了

    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李素芳。
    李素芳的爱人是在延津县魏邱长大的。李素芳到延津县中医院坐诊的消息在当地迅速传开,每当她周二坐诊的时候,诊室外患者总是排起长队。在排队的患者中,有管她叫嫂子的,有喊她婶子、大娘的,还有称她“某某家里”的。李素芳笑着说:“不管叫什么,听起来都很亲切!”
    最近,李素芳的科室完成了脑血管支架植入术,消息传到魏邱,村里炸开锅了。大家一个劲儿地夸:“娶了个这么好的媳妇,真是老郭家的福气,也是咱延津人的福气呀!”
    专家们妙手回春的技艺,也给医联体增加了一抹靓丽的光彩。

    四、“我是半个延津人”

    2017年7月21日早上,一位有多次剖宫产史的产妇,急诊入住延津县中医院妇产科。值班医师完善各项检查后,确诊产妇为凶险性前置胎盘。该病容易引发难以控制的大出血,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经过充分的准备,由新医三附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吕修华主刀,为产妇进行剖宫产手术。打开产妇的腹腔后,医务人员发现情况比预想的还要严重。吕修华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立即让助手和麻醉师做好抢救准备,并快速打开子宫体取出婴儿。
    伴随着新生儿洪亮的啼哭声,惊险的一幕发生了:产妇子宫切口处血如泉涌!吕修华立即快速缝扎裸露的血管,并让助手对产妇的子宫注射催产素。但是,血仍在不停地往外涌,转眼间出血量已达到2000多毫升!
    在手术室内,护士开通多个静脉通道,麻醉师迅速为产妇输入宫缩剂、止血药。缝扎、按压,缝扎、按压……仍然无法有效止血!产妇面色惨白,面临心脏停搏的危险。
    吕修华当机立断和产妇家属沟通,准备进行子宫切除术,并及时向院领导汇报情况。手术室外,以专家任太芳为首的抢救小组,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正在延津县中医院坐诊的新医三附院急诊科李浚生主任也加入抢救行列,妇产科孙力主任快速从新乡赶到手术现场……这场和死神赛跑的生死抢救持续了6小时。血止住了,产妇生命体征稳定了,意识恢复了,参加抢救的十几位医务人员这时才松了口气。
    朋友,您也许还不知道,吕修华教授2003年参加援赞比亚医疗队,2007年又以专家身份赴新疆阿克苏开展医疗帮扶工作,虽年过花甲,但医联体离不开她。
    吕修华是封丘应举人,从应举到延津县城比到封丘县城还近,所以她说:“我也算半个延津人。”

    五、四十里锣鼓满街情

    2017年7月28日8时19分,延津县中医院急诊科医务人员按照120急救中心电话指令,前往延津县丰庄镇河道村接诊一重度农药中毒患者。
    当时,患者口吐白沫,昏迷不醒,生命垂危。在无家属陪护、未缴费的情况下,延津县中医院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新医三附院专家李浚生准确诊断患者为有机磷中毒,并制订抢救方案。经过医务人员7天7夜的守护,患者终于转危为安,痊愈出院。
    8月9日9时,河道村村干部带领十几人组成的鼓乐队,跑了40多公里,打着“感谢延津县中医院济世救人”的横幅,手持感谢信和“医德高尚,济世救人”的锦旗,敲敲打打从延津县政府徒步来到延津县中医院广场。
    村干部和患者亲属把感谢信与锦旗送到急诊科医生宋丹丹手中时,激动地说:“感谢延津县中医院,感谢急诊科的医务人员,感谢新医三附院的专家,是你们的优质医疗服务,救了××的命!”
    这真是: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情,延津县走来喜郎中,小康路上更健康,大病不用跑省城。

充满敬业精神的医联体

   新医三附院的专家团队采取长期或短期轮流值班的方式到延津县中医院坐诊。医生实行24小时值班制,专家每周平均出诊40人次,常驻护士长7人、医师6人。
    自2016年9月以来,延津县中医院内科、外科常驻有新医三附院高年资主治医师。专家们虽然在延津县中医院坐诊,可在新医三附院的工作量一点儿没减少。为此,有的专家刚下手术台,便要开车前往延津县中医院,但他们毫无怨言。
    正是这种敬业精神,才使得延津县中医院发展蒸蒸日上;正是这种敬业精神,才彰显出医联体的活力。
    责任和担当是职工的内在素质,也是医院思想政治工作的灵魂;医疗质量和安全永远是医院的生命线。
    延津县中医院关于责任和担当的思想教育,是从严格执行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开始的。对此,院领导大会讲、小会说,对极个别玩忽职守的人,果断采取纪律措施,让有过错者接受教训,让大家接受教育。员工们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人前人后一个样,脚踏实地干工作。
    2017年7月25日4时37分,延津县中医院急救人员根据120急救中心的电话指令出诊。在和患者取得联系后,急救人员得知患者自己一个人在家。一开始,急救人员还能通过电话听到患者模糊的语言,之后就听不到声音了。当急救车来到患者家门口时,急救人员却发现患者家围墙高大、大门反锁。
    司机立即打开警笛、亮起警灯,热心的街坊邻居得知后搬来梯子,急救人员翻墙进去后,发现患者靠墙坐在地上,语言不清,一侧肢体瘫痪。他们立即抬患者上车,在车上展开紧急救治。
    当急救车带着患者风驰电掣般来到医院的时候,绿色通道早已打开。由于得到及时救治,患者很快转危为安、康复出院。
    在护理工作中,他们针对年轻人实际工作经验不足、操作不够规范等问题展开大练兵。新医三附院的孟红艳、王希娟是第一批到延津县中医院工作的护士长,她们自编讲义、自做课件、自出试卷,每周给护士们上一次课,对核心制度、护理文书、护理操作、护理礼仪手把手传授,使延津县中医院的护理水平全面提升。2017年9月,在新乡市举办的老年护理技能竞赛中,延津县中医院以优异成绩荣获团体第一名。
    在病房,新医三附院的专家采取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示范操作等方法帮助延津县中医院青年医生规范处方、规范病历书写、规范手术操作。在外科,新医三附院专家带领延津县中医院的医生开展了椎间孔技术、食管癌手术、乳腺癌根治术、经尿道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等。在内科,新医三附院专家指导延津县中医院的青年医生熟练掌握呼吸机的应用、支气管插管术、胸腔引流术、腹腔引流术、深静脉置管术、CT引导下肺肿物穿刺术等。
    从2017年5月开始,延津县中医院邀请了新医三附院医务科、质控办、感染办、护理部的业务骨干组成检查组,对延津县中医院质控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指导,并要求各科室对检查组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大大促进了医院的质控工作。结果显示,整改后,延津县中医院甲级病历率达91.7%,处方合格率达95%,护理质控达标率为90%。

带来创新亮点的医联体

   截至2018年8月,延津县中医院已开放床位200张,设门诊诊室18个、病区6个,一家集医疗、保健、康复、预防为一体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二级甲等医院初见雏形。
    3年来,延津县中医院管理各项指标节节上升;2018年,业务总收入同比增长55%,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17%。
    为了保持中医药特色,延津县中医院在中药炮制基础上,引进了全成分中药配方颗粒剂设备,大大方便了患者。该院针推科是河南省特色中医专科,设有200多平方米的康复大厅,开展了针刺、艾灸、拔罐、按摩、熏蒸、穴位埋线、小针刀、贴敷、射频消融治疗、臭氧介入治疗、脊柱减压等中医特色疗法,形成了以疼痛治疗和脑病康复、骨伤后遗症康复为优势的特色中医药疗法,深受老百姓欢迎,仅2018年就完成非药物治疗2785人次。
    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延津县中医院实现门诊“一卡通”,建立了电子病历系统,DR(数字化X线摄影)、CT诊断通过PACS系统(医学影像信息系统)传输至新医三附院,由新医三附院专家进行诊断,快速准确。
    自2017年,他们坚持每周三义诊雷打不动。2018年,他们选派各科专家300多人次,下乡义诊266次,参加各类公益宣传17次,发放宣传册2500余份,培训基层医生1500多人次,服务群众4080人次;在脱贫攻坚战中,他们根据县里统一部署,深入8个乡镇,面对面进行贫困患者大病集中救治和慢性病签约服务……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医联体的员工们普遍认为成绩虽然是初步的,但它足以证明医联体的道路是正确的。沿着这条道路继续走下去,双赢的目标一定会实现,给老百姓带来的福祉还会更多!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