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八版:乡医课堂
 上一版  
对晚期卵巢癌患者勿轻言放弃手术
气温渐高 谨防病从口入
归脾汤加减治疗妊娠期贫血
六神丸新用途
中毒概论 不可不知
1
11 1 2018年5月10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对晚期卵巢癌患者勿轻言放弃手术
 

对晚期卵巢癌患者勿轻言放弃手术
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二病区主任、主任医师 王刚成

—— 专家简介 ——

   王刚成 河南省肿瘤医院普外科二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外科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擅长胃癌、贲门癌、结肠癌、直肠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卵巢癌术后复发的再手术,宫颈癌根治性放疗后中心型复发再手术,盆腔肿瘤的联合脏器切除,盆腔肿瘤术后复发再手术,骶前囊肿术后复发再手术。

 

   由于经常被妇瘤科医师邀请参与晚期卵巢癌的手术治疗(四期卵巢癌),术后,我经常有这样的想法:晚期卵巢癌患者是比较特殊的肿瘤人群,作为医务人员,不要对晚期卵巢癌患者轻言放弃手术治疗;晚期卵巢癌患者或家属更要有信心去治疗。很多晚期卵巢癌患者经过手术及化疗后,预后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晚期卵巢癌患者多次手术后,肿瘤腹盆腔转移,侵犯腹盆腔脏器或腹膜后有多发肿大淋巴结(如肿瘤侵犯膀胱、直肠、结肠及肝脏等妇瘤科以外的专业),部分患者被当地医院认为不能手术切除,仅能行开关手术。然而,就是这些晚期卵巢癌腹盆腔脏器转移的患者,大部分经过手术后,肉眼观察肿瘤切除彻底,再经过专业化疗等综合治疗后依然可能有2年以上的生存时间。我在术中、术后与妇瘤科专家们探讨晚期卵巢癌的治疗时,他们反复肯定了上述观点,并列举大量的病例来进行论证。
    因对晚期卵巢癌的浸润特点、手术难度、化疗及预后没有充分认识,部分医生认为晚期卵巢癌患者不能再手术也是可以理解的。
    晚期卵巢癌患者手术复发后再手术难度较大 晚期卵巢癌患者手术复发后,一般会浸润妇瘤科以外的专业,如膀胱、结直肠、胃、肝等。腹膜后主动脉与下腔静脉间有多发肿大淋巴结,较小的可能切除部分肠管,较大的需要手术联合脏器切除及清扫腹膜后多发淋巴结,甚至有一部分患者盆腔脏器融合固定。因此,该手术需要经验丰富、手术操作能力较强的妇瘤科、普外科医生联合进行。
    对晚期卵巢癌浸润转移特点没有深刻理解 晚期卵巢癌尽管腹盆腔转移,但肿瘤一般仅浸润脏器及腹膜表面,不浸润脏器里面及腹膜后,如肝脏表面。晚期卵巢癌转移结节相对较质脆,较其他类型肿瘤容易分离,将腹膜掀起后腹膜比较干净,相对无瘤。
    晚期卵巢癌患者对化疗敏感 只要晚期卵巢癌患者能最大程度地减瘤,化疗一般会有明显的效果,有些方案可以循环应用(妇瘤科医师临床经验体会)。
    传统的晚期卵巢癌手术禁忌的影响 之前认为腹膜后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间若有肿大淋巴结或肠系膜挛缩,为手术禁忌。临床实践证明,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间肿大淋巴结是可以清扫的,只要技术上能切除肿瘤,减瘤均符合晚期卵巢癌的手术原则。肠系膜挛缩不能手术一般指全部小肠或大肠系膜挛缩,但只要能有维持生命的部分小肠系膜没有挛缩融合,就可以手术。切除受肿瘤浸润的脏器及肠管,尽可能减瘤,以后再化疗(保存长1.5米以上的小肠可维持生命需要),仍然有良好的效果。需要向晚期卵巢癌患者讲明术后生活质量较差,可能需要小肠或结肠造瘘,并出现短肠综合征。在生命与生活质量的选择上,多数晚期卵巢癌患者应该知道怎样选择。如果医生和晚期卵巢癌患者及家属对晚期卵巢癌的特点及预后比较了解,应该不会放弃手术。
    晚期卵巢癌患者再手术受条件(如身体状况、病情进展)限制,也有部分晚期卵巢癌患者出现多脏器远处转移、多器官衰竭,客观上确实不能再手术。总之,很多晚期卵巢癌患者可以再手术治疗。晚期卵巢癌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并得到相应效果,可有效延长生命。
    每个家庭的环境不同,对晚期卵巢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及意义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家庭认为,生命延长1个月,意义重大;有些家庭认为,生命延长半年甚至两年,仍然是人财两空。临床的判断标准是一般生存期超过3个月,才会考虑手术。因此,希望医务人员不要受医疗条件限制,对晚期卵巢癌患者轻言放弃,医患要充分沟通,尽可能延长患者生命。
    对于晚期卵巢癌患者的外科治疗理念,笔者有以下建议:
    一、晚期卵巢癌术后复发具有肿瘤完整切除的可行性,不要轻易放弃。
    二、尽可能保存体内脏器的功能。
    三、妇瘤科、普外科、泌尿科多学科联合是晚期卵巢癌术后复发、肿瘤完整切除或有效减瘤的保证。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