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跳骤停,如何及时抢救 □王泉滔 张安民
心肺复苏术是针对呼吸骤停、心跳骤停患者所采用的急救措施,包括初级心肺复苏和高级心肺复苏两部分。初级心肺复苏指未到医院前,在没有医务人员和急救设备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抢救。高级心肺复苏指在医院里,由专业的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抢救。 初级心肺复苏也叫基础生命活动支持。一旦确认患者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初级心肺复苏。初级心肺复苏主要施救措施包括人工胸外按压(Compressions)、打开气道(Airway)和人工呼吸(Breathing)3个步骤,就是C-A-B(胸外按压、打开气道、人工呼吸的英文首字母)三部曲。 胸外按压部位在胸骨中下1/3交接处,即把胸骨分3段,在中段和下段的交点处,胸骨下半部,双乳头之间,就是胸部中央。胸外按压的具体方法是将一只手的掌根放在胸部中央,手指翘起不接触胸壁,另一只手以拇指根部为轴心叠扣在下掌的手背上。保持肘关节伸直,按压时以髋关节为支点,双臂垂直,利用自身重量向下按压胸骨,放松时要让胸廓完全复原,但手不能离开胸壁。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次~120次,按压深度为五六厘米,婴儿4厘米,是胸廓前后径的1/3。按压和放松的时间比是1∶2,这样按压30次,再打开气道。 在打开气道前,首先要清理口鼻内的分泌物,然后使头向后仰90度,保持气道通畅,再进行人工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心肺复苏成功的重要一步,可采用仰头抬颏法和推举下颌法。仰头抬颏法即施救者将一只手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加压,使头后仰,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抬起患者下颏,使下颌尖、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呈垂直状态,就可以通畅气道了。若怀疑有颈椎损伤,可用推举下颌法。推举下颌法即把下颌前推,解除舌后坠,通畅气道。在患者口鼻部盖一单层纱布,捏住患者鼻翼,正常吸气即可,无须深吸气和猛吹气,将嘴唇紧贴着患者嘴唇并包住不漏气,均匀吹气直至胸廓上升。吹气后松鼻、离唇,连续吹两次,每次吹气时间不少于1秒,每分钟8次~10次,不可超过12次,否则就“过度通气”了,对心脏复律不利。这样按压30次,吹气2次,就叫C∶B=30∶2。连续做5个30∶2算一个循环,观察患者情况;若两人施救可15∶2。初级心肺复苏就是单人徒手心肺复苏,直到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专业人员的高级心肺复苏。 怎么知道患者需要心肺复苏呢?首先判断意识,轻拍患者肩膀,大声问:“你怎么啦?”观察面色及四肢情况,触摸颈动脉有无搏动,争取在5秒~10秒完成。颈动脉在气管与胸锁乳突肌之间。患者没有呼吸就意味着没有心跳,就要立即救治,越早越好,这就要用到医学上说的心肺复苏术。施救前,注意周围环境安全;施救时,别忘了拨打急救电话,尽快让医务人员到达现场或把患者送往医院。 高级心肺复苏是在初级心肺复苏的基础上应用器械和药物,建立和维持有效的通气和循环,识别及控制心律失常,直流电非同步除颤,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及治疗原发疾病。特别是除颤,双相波可以选择150焦耳~200焦耳,如果使用单相波应选择360焦耳。一次除颤无效,应立即进行30∶2的流程,5个周期的心肺复苏后(约2分钟),分析心律,必要时再次除颤;若不需除颤,只胸部按压加肾上腺素即可。心肺复苏中每三五分钟静脉推注肾上腺素1毫克,必要时也可应用阿托品、利多卡因或乙胺碘呋酮等药物,“药物→除颤→药物→除颤”,直至抢救结束。 心肺复苏的有效指征是:自主呼吸恢复,颈动脉有搏动,瞳孔由大变小,口唇面色及甲床转红润,收缩压在6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以上。脑复苏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高级心肺复苏如果没有初级心肺复苏为基础,是无水之源。因为,大脑皮质对缺氧最敏感,缺氧4分钟~6分钟就会发生不可逆死亡。所以说,抢救最初的4分钟为黄金时间,由此可见单人徒手心肺复苏在挽救生命中的重要性。 (作者供职于沈丘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