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春季养生 □杜朋毅
春季是一年之始,阳气始生,万物复苏,自然界中的生物欣欣向荣,生机勃发。我们要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早睡早起,重视春季之养生,饮食清淡,保持情志舒畅,避免暴怒忧郁,维护自身阳气,适当的锻炼及运动,有利于身体吐故纳新。 中医理论认为,肝属木,与春季相应,生理特性为“喜条达而恶抑郁”,故有“大怒伤肝”之说。根据五行学说,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所以肝气郁滞会影响脾脏的运化功能;同时,脾与胃密切相关,故脾弱则妨碍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及吸收,甘味入脾,最宜补益脾气,健脾又能辅助肝气。 饮食养生 甘味入脾胃,可以助阳气生发;酸味入肝,主收敛,影响阳气生发,故春季应少吃酸味食物,多吃甘味食物,滋养肝脾两脏。可以选择菠菜、大豆、豆豉、葱、香菜、花生等食物,其中菠菜以春季为佳,此时食用菠菜,具有养血、止血和润燥之功,对春季里肝阴不足引起的高血压病、头痛、目眩、糖尿病和贫血都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早春时期(包括立春和雨水),冬春交界之时,天气依然寒冷,人体内消耗的热量较多,适宜吃一些偏温热的食物。要少吃冬瓜、绿豆芽等寒性食品,适当吃些葱、姜、蒜、韭菜和荠菜等温性食品,以祛阴散寒。此外,还应多吃些鸡肉、动物肝脏、鱼类、瘦肉、蛋黄、牛奶、豆浆等营养食品,以满足人体机能代谢日趋活跃的需要。韭菜又名起阳草,性温,味甘辛,具有补肾壮阳、温中开胃、散瘀活血之功效。现代医学认为,韭菜有扩张血管、降低血脂、预防心肌梗死的作用。 仲春时期(包括惊蛰和春分),天气渐渐暖和起来,可食用大枣、蜂蜜、山药之类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等不易消化的食品。另外,还应多吃些菠菜、芹菜、莴笋、胡萝卜、花菜、柿子椒、油菜和时令水果,以补充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 暮春时期(包括清明和谷雨),气温日渐升高,此时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在适当进食蛋白类食物及蔬菜水果之外,可饮用绿豆汤、酸梅汤和绿茶,以防体内积热。不易进食羊肉、狗肉、花椒及辣椒等辛热之品,否则会邪热化火,诱发疮疥、痈肿等疾病。清明和谷雨时节是野菜生长旺季,要选择适合的野菜尝尝鲜,比如荠菜,中药名叫荠菜花,荠菜是最早报春的时鲜野菜。荠菜清香可口,可炒食、凉拌,做菜馅等,具有食用方法多样、风味特殊等特点。荠菜性平,味甘淡,全株入药,具有明目、清凉、解毒、利尿、治疗痢疾等功效,其花与籽可以止血,治疗血尿、肾炎、高血压病、咯血、痢疾、麻疹、头昏、目痛等。 此时,树木纷纷发芽,香椿芽、柳树芽等被人们采摘下来,它们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价值很高,被称为“树上佳蔬”。 运动养生 春季,气温的回升是比较快的。人们应该多参加户外活动,这样可以加快人体的血液循环,有助于促进气血的运行。我们经常说春季踏青,四处走走,做一些和缓的运动,例如放风筝、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运动,这些对养生是非常有好处的。还有,春季,人们不宜做太剧烈的运动,如果大汗淋漓、气喘吁吁,就会消耗阳气,对养生是很不利的。 情志养生 肝脏的生理特点是喜条达,恶抑郁,忌精神刺激。专家指出,春季保健,重点是保持心情舒畅,努力做到不着急、不生气、不发怒,以保护肝脏。 春季养生,情绪上要乐观,不宜抑郁或发怒,不要过分劳累,以免加重肝脏负担。有肝脏疾病的人,要做到心宽、心静。在繁忙浮躁和充满诱惑的尘世纷扰下,要做到“恬然不动其心”,就能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 结语 在中国,春季的开始是在立春(2月2日至5日),春季的结束在立夏(5月5日至7日)。春季的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春季是一年之始,由寒到暖的转变也容易让人生病。人们应该保养身体,增进健康,努力做到心情舒畅,戒烟忌酒,适当锻炼,多喝开水,少食辛辣油腻食物。春天的阳气在树林、江河、湖边的空气里尤其旺盛,这些地方富含负氧离子,具有止咳、消除疲劳、调节神经、降压、镇静等功效,多与大自然接触,迎接春季和暖的阳光,对改善肝脏功能及身心的健康意义甚大。 (作者供职于邓州市张村镇杜庄村卫生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