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本草学的巅峰之作——《证类本草》 □黄新生
北宋中后期,在成都市有一位极为有名的医生,名叫唐慎微,字审元。唐慎微其貌不扬,言语质朴,却深受当地群众爱戴。他的医术极为高明,为人治病,百无一失;他的医德极为高尚,为人治病,不论贵贱,一视同仁,有所召必往,寒暑雨雪不避。 更加令人称奇的是,唐慎微为人治病,不收取费用,只需拿出家中和医药有关系的书籍或药方供其摘抄就可以。日积月累,唐慎微家里收集的医药书籍资料达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集各家所长,编撰一本当时最为全面的本草书籍。 《证类本草》几乎涵盖了宋代以前本草学文献的主要内容,开创了多项宋代本草学之最。《证类本草》是宋代收录药物种类及征引文献数量最多的本草学著作 《证类本草》征引了240余种文献,对征引的历代主要本草学著作,一律注明出处,使得征引的重要的本草学著作得以基本保存。同时,这也使得《证类本草》成为校勘古代医学典籍的重要依据。《证类本草》所摘陈藏器《本草拾遗》、雷斅《雷公炮炙论》、孟诜《食疗本草》、李珣《海药本草》等古本草条文尤多,弥足珍贵。一些重要的本草著作如《开宝本草》《日华子本草》《嘉祐本草》等早已散佚,其内容幸赖《证类本草》保存下来,这是唐慎微的一大功绩。李时珍因此对《证类本草》给予高度评价:“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皆其功也。”
《证类本草》使“以方证药”成为本草学著作的最重要的撰写体例 唐慎微编撰《证类本草》的原因,就是“而世之医师方家,田父里妪,犹时有以单方异品,效见奇捷,而前书不载,世未知者”。《证类本草》续补了采自前人文献中的医方3000余首,使药物的用途、用法一目了然,实用性强。《证类本草》征引不同学科的文献来佐证药物,展现了宋代学术的交叉性和包容性。同时,《证类本草》还开创了“以小说证药”等诸多创新,反映了宋代学术寻求新变的崭新格局。 《证类本草》所选方剂最为“简、便、验、廉” 《证类本草》所引药方,以简单易行、效果明显为标准。《证类本草》所引宋代以前的医学著作,以单方为主,复方只占很少比例;所引宋代医书,复方虽然增加,但仍以单方为主,这使所引药方具有简单易行且价廉的特点。《证类本草》所引药方,也以效验为标准,所引较多的书籍是:《外台秘要》单方343个,复方23个;《千金方》单方310个,复方16个;《肘后方》单方299个,复方14个;《母子秘录》单方178个,复方2个;《太平圣惠方》单方267个,复方15个。同时,《证类本草》对所引药方精挑细选,尽量避免重复选方。
《证类本草》对后世本草学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证类本草》虽为民间医家个人著作,但由于它的高水平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流传甫始,就引起朝野各方面的重视,宋政府后据依此书校刊增订为《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等作为国家药典颁行全国。据《四库总录医药编》记载,古人对《黄帝内经》的评论有23条,而对《证类本草》的评论竟有28条。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评论《证类本草》:“要比15世纪和16世纪早期欧洲的植物学著作高明得多。”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计生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