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如何防止职业暴露 本报记者 冯金灿
面对结核病,医务人员在进行科学诊断、规范治疗的同时,如何做好防护,防止职业暴露呢?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张国龙说,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控制措施,严格执行感染控制计划,采取正确的工作流程和操作,从而降低职业暴露风险。具体来说,医务人员在接诊患者时进行简单询问,可快速发现肺结核可疑症状者、疑似或确诊结核病患者,并将不同的就诊者和不同的肺结核患者在门诊各个就诊环节分开;如果条件允许,应将传染性结核病患者隔离在空气传播隔离病房;如果没有隔离病房,应把传染性肺结核患者与其他患者分开,让他们待在一个单独的区域;要为疑似肺结核和肺结核确诊患者提供优先服务通道,尽量缩短其在医疗机构停留的时间。 此外,医疗机构要为机构内的所有工作人员提供包括结核病检查在内的入职和年度健康体检等健康服务包。管理控制是有效控制结核杆菌传播的第一道防线,应优先实施。 医疗机构要通过实施环境控制措施来稀释和移除被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污染的空气,从源头加以控制。自然通风是最经济有效的环境控制方法,其他方法分别为机械通风、紫外线照射消毒、高效微粒空气过滤器等。环境控制的主要作用是降低空气中的飞沫浓度,是在医疗卫生机构预防结核杆菌传播的第二道防线。 最后,医务人员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与患者密切接触的医务人员和其他健康人员应佩戴医用防护口罩,以防止被结核杆菌感染。 不过,张国龙提醒,在防止职业暴露的同时,医务人员发现结核病患者后要及时上报。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对乙类传染病报告的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类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凡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被诊断的肺结核患者和疑似肺结核患者均为病例报告对象。凡发现肺结核患者或疑似肺结核病例确诊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在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给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系统进行报告。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例,由属地结核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计生部门有未履行肺结核疫情报告职责或者瞒报、谎报、缓报肺结核疫情者,由上级卫生计生部门责令其改正,通报批评;造成肺结核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张国龙还提醒,5月1日,新版《肺结核诊断标准》将开始实施。新的标准希望提升我国肺结核的病原学诊断能力,使肺结核的诊断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涂片和固体培养,而是要通过荧光染色检查和液体培养,提升细菌学阳性率;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从分子水平发现结核杆菌的核酸。新的诊断标准增加了肺结核诊断的免疫学方法,使国际上成熟的辅助诊断手段成为我国标准内容。 新的诊断标准,使广大结核病防治工作者有了新的诊断依据,同时也对我国结核病防治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卫生计生部门、业务指导部门及各级结核病防治机构要加强培训,使新的诊断标准尽快应用于临床实践,为广大人民群众造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