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须 核心提示: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中国麻风节”。这一天是全世界人民关怀、慰问麻风病患者和麻风病防治工作者的节日。2018年1月28日是第65届“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第31届“中国麻风节”,宣传主题为“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这也是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召开的第19届国际麻风大会贺信中对全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要求。
本期专家 崔兆麟,河南民革省直七支部党员,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研究所综合防治室主任、副主任医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生院公共卫生硕士(MPH),先后从事河南省艾滋病、性病、人体寄生虫病及麻风病的防治与科研工作30年。
危害 麻风病晚期,因神经损害导致肢体残疾,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主要侵犯人体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而导致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飞沫传染,具有家庭聚集性传播和散发的特点。 未经治疗的麻风病患者(主要是多菌型患者)的皮肤及黏膜损害处含有许多麻风杆菌,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破损后渗出液或鼻黏膜分泌物排出体外传染给他人。 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过度疲劳、卫生状况差、居住环境潮湿、皮肤有破损等多种情况均是导致其感染发病的危险因素。 据文献记载,麻风病在我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与结核病、梅毒一起,被称为危害人类健康的3种最古老、最经典的传染性疾病。 20世纪50年代以前,由于受医疗条件的限制,缺乏有效的药物治疗,麻风病造成大量患者肢体、面部和眼睛残疾,造成了社会上对麻风病的恐惧和歧视。 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麻风病高发区,感染者一般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在低流行区,一般是40岁左右的中年人。他们正处在青壮年时期,是社会主要劳动力,因此患病会使他们丧失劳动能力,严重损害其身心健康,同时给家庭、社会造成极大的经济负担。 其主要危害有两个方面:一是可造成皮肤和周围神经损害,晚期患者还可出现眼、耳、鼻、喉功能障碍,更为严重的则导致肌肉萎缩、骨头被吸收等“斜眼歪嘴、断手烂腿”等躯体不可逆的畸残。二是各种后遗症给患者带来的歧视和精神压力。 如今,我们已有治疗麻风病的特效药物。麻风病患者通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药物治疗,一般不会出现这些可怕的症状。 关注 麻风病早期,体征往往很轻微,容易被忽视 医学研究表明,麻风病的传播与个体易感性、自然条件(温度和湿度)、卫生状况和居住拥挤程度等因素有关。因此,来自于麻风病高流行区,特别是有麻风病患者的家庭及其周围生活的邻居和同事等是重点关注的人群。 麻风杆菌侵入机体后,平均要经过2~5年的潜伏期才会发病,最短的为3个月,少数则长达10年以上。 早期的麻风病症状很轻微,在典型症状开始前往往没有什么明显症状,只在局部皮肤上有“蚁走感”或肌肉、关节酸痛,四肢感觉异常等。同时,由于个体差异可表现为多种不同的病征,会给及早诊断带来些困难或被忽视。 在发病早期,绝大多数麻风病患者能体察到的症状有:皮肤出现单个或几个呈任何形态的暗红色皮疹、斑块;有的患者面部红肿、两眼球结膜有轻度充血、看上去似酒后微醉样外观,耳垂增大、加厚,或面部有蚂蚁爬行感;有人虽无皮疹,但手足麻木,无触觉,面部皮肤浅感觉减退或丧失等;晚期可出现面部发僵肿红、眉毛脱落、嘴眼歪斜、足底生疮不痛且久治不愈等症状,并伴有周围神经粗大及触痛等。 同时,崔兆麟提醒,由于麻风病早期皮损不痒不痛、没有明显典型症状,加之几十年来的控制和治疗,麻风病发病率明显下降,致使许多患有皮肤病者很难会想到自己得了麻风病。 许多皮肤病科医生也对麻风病关注不够,等到患者感觉出现障碍甚至肢体残疾时,多数已经延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导致严重后果。因此,皮肤科临床医师应引起重视,在皮肤病诊疗中提高对麻风病诊断的警觉性。 控制 麻风病完全可以治愈,但早期发现是关键 1957年,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全国麻风病防治规划》,提出“积极防治,控制感染”的原则,采取“边调查、边隔离、边治疗”的防治措施。同年,我国开始了全国性的麻风病大普查,各地成立了专门的麻风病院,大规模地免费收治麻风病患者,有效控制了麻风病的传染源。 河南省曾在固始、桐柏、永城,建了3个治疗麻风病的专业医院,通过有效治疗,使麻风病的感染率大幅下降,从根本上控制了传染源,使麻风病的发病率也大大下降。1984年,全省将3个麻风病院合并,只保留了固始黄山医院,收治全省的麻风病患者并开展麻风病控制工作。 资料显示,自全面实施麻风病免费联合化疗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不断健全防治体系,加大防控力度,规范患者诊疗,加强医疗救助以及基层乡村医生的培训工作,普及宣传教育,持续积极开展麻风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工作,新发麻风病患者数量逐年下降。 近5年来,全省共发现新发麻风病患者37例,每年发现的患者数量大都在个位和十位数之间,全省各市(县)患病率均<0.1/万,“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成果得到巩固。 “在麻风病早期接受利福平、氨苯矾、氯法齐明等联合药物的规则治疗,就可以治愈并可避免各种麻风病残疾的发生。”崔兆麟指出,多菌型麻风病规则治疗12个月,少菌型麻风病规则治疗6个月即可痊愈;而且,在治疗中,患者可以不住院,在家庭中治疗也不需要隔离。 一般服用一次抗麻风病的利福平药品,就能杀死95%以上的麻风杆菌;服药一周内,就可杀灭患者体内几乎所有的麻风杆菌。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中,随着患者免疫状态的变化,少数患者可发生急性或亚急性的炎症过程,被称为麻风病反应。这种过程常会造成严重的神经和组织损害,甚至会导致死亡。医务人员应在治疗初期严密观察患者的反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及时处理治疗副反应。患者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要加强医患联系,接受定期检查或随访,并加以自我护理,细心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可能的轻微感染和外伤,并寻求医疗处理;同时,要注意合理饮食、保持作息规律及注意个人卫生,防止过劳、着凉和酗酒,避免妊娠和分娩等。 崔兆麟提醒,如果怀疑自己得病,应到当地最近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者与固始黄山麻风病医院联系咨询。对于新出现的麻风病患者,一经发现即登记入册,接下来除定期送药与检测外,还要对患者的病史给予保密。为了提高早发现麻风病的积极性,对发现上报且病例确诊的,还可以给予提供线索者1000元的奖励。 关怀 麻风病传播能力并不强,不像传言中那么可怕 尽管我省麻风病的发病已经很少见,但对一般百姓来说,一提到麻风病,多数人往往还会把麻风病患者与斜眼、歪嘴、断手、烂腿等畸残联系在一起而感到恐惧和排斥。但在崔兆麟看来,这与以前缺乏有效治疗手段而造成的危害遗留有关。“其根本原因主要是源于对麻风病防治知识的不了解,过分夸大了它的传染性和危害性,而不知道早期发现能100%治愈麻风病。” “其实,麻风病并没那么可怕,95%以上的人对麻风杆菌有正常抵抗力,即使感染了麻风杆菌,发病的比例也极低。”崔兆麟指出,人们对麻风病的不理性恐惧和排斥感,只会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导致其因不敢让别人知道自己患病而造成治疗延误。郑州市管城区就发现一个外来务工人员,自己患上麻风病后不遵医嘱治疗,不敢告诉爱人,结果导致妻子和儿子同时被传染上麻风病。2015~2016年,鹿邑县发现4例新发麻风病属于同一家庭。 事实上,麻风杆菌传染力弱、传播率低,且其生存对环境有一定的要求。有资料显示,麻风杆菌离开人体后在自然环境下只能存活几天;在60摄氏度温度下,经1小时即丧失生存能力;抗煮沸性仅为1~8分钟;在夏季日光下直射两三小时,就可完全丧失活性;紫外线消毒等都可将其杀灭。 “没那么容易感染麻风病,但发现晚了会导致不可逆转的严重畸残,而无知、偏见和恐惧更不利于麻风病患者的早发现、早治疗。”崔兆麟坦言,由于麻风病尚没有疫苗可用,目前防治麻风病的主要技术策略仍是及早发现和治愈患者,阻止麻风病患者感染周围人群。这就需要加强麻风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普及麻风病防治的科学知识;加强对基层皮肤科医生的培训,综合提高全省各级医院皮肤科医生及基层医生对麻风病的认识与发现能力。哪里有新发患者或既往患者,就着重在哪里开展基层人员培训,使广大群众和医务人员能正确认识、正确对待麻风病。不歧视麻风病患者,关心、支持和参与麻风防治工作,营造有利于防治工作开展的社会环境,才能实现“创造一个无麻风的世界”的宏伟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