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方安全性源自中医“用药之道”
《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之后,国家即将推行经典名方不做临床试验就可申报生产的管理模式。有人对这种做法的安全性表示担心,也有人对经典名方为何从清代之前的方剂中选取提出疑问。 要说清楚这些问题,必须从中西医使用药物的差异以及各自的特点来论述。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中医理论的形成经历了长期摸索,通过药物之间君臣佐使的配伍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的关系来使药效发挥到最佳,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如果背离中医理论的指导,以化学成分来分析和使用中药,那么几乎所有中药都存在说不清的风险了。 中医思维是象思维 中医使用中药,不是运用化学成分来指导,也不是用定性、定量说明疗效,而是用中医理论的升降浮沉、君臣佐使、四气五味来指导临床。 中医的语言,大多属于象思维,也就是虽然中药内部含有大量化学成分,但是中医不用成分和数据说话,而是用图像概括数据。中医的图像,是时空化的图像。比如,寒热温凉,不仅代表温度,还是东、西、南、北与春、夏、秋、冬等同类性质事物的代名词。因为用成分和数据难以表达清楚某些时空整体变化,所以中华文化选择用“象”来代表许多复杂的事情。 不用数,而用象,这是中华文化大智慧的体现。比如,我们使用的手机,如果不用高级计算机语言,而是用原代码进行各种操作,就会陷入非常复杂的境地。 理论指导临床 对证则无毒 状态可以包括形态,形态却不能代替状态。中药经典名方主要针对病人的整体状态,而不是形态相对固定的病灶。因此,中医强调辨证论治,随时调整方药,指导理论有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经典名方在中医的指导下使用,需要辨证准确,不是用某个方剂对应某种疾病。 中医对于毒与药的界限,从来都是动态掌握,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对证的人参、甘草也是毒药;对证的蝎子、蜈蚣、雄黄、砒霜就是良药。这就像刀的安全性评价,不能抽象地说刀安全与否,而应看刀掌握在谁的手中。 回归古典名方 传承中医思维 清代之前,中医受西方还原论、机械论医学影响较少,所以目前国家选择经典名方,主要从清代之前的古方入手。西方医学对中医固有理论体系产生了冲击力。近代以来,西方中心主义不承认中医的指导理论。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某些中医的疾病观、治疗观、用药观都发生了变化。 由此看来,经典名方的安全性,主要是看使用它的人是否具备了中医理论的素养,有没有临床用药经验。当然,放开经典名方的审批,不是放任,而是为中医临床使用中成药提供更多选择,更方便调整治疗方药,这有利于提高疗效,造福群众。 总之,经典名方的安全性源自中医的“用药之道”,《中医药法》的规定正是基于中药的这一特点而设。我们要重视中医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只有道术并重,才能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曹东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