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整体观有三论(上)
“虚不受补”的范围与辨证
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眩晕
固本止血汤治妇女崩漏
1
11 1 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医整体观有三论(上)
 

河南省中医院  毛德西

    •“天人合一”论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中医所说的证候,包括病因、病位、病势等内容,其中病因就包含着与大自然相关的各种致病因素。

    •中医认为形体与精神密不可分,强调生理与心理的协调协同关系,重视生理与心理的相互影响。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百骸,他们之间息息相通。这种相通是通过经脉中的元气周流而生生不息的。

    每当谈到中医整体观,就自然想到季羡林的一段话,他在《谈国学》中说:“东方的思维模式是综合的,西方的思维模式是分析的。勉强打一个比方,我们可以说:西方是一分为二,而东方是合二为一。再用一个更通俗的说法来表达一下:西方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东方则是头痛医脚,脚痛医头,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说得再抽象一点: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特点是整体观念,普遍联系;而西方分析思维模式正相反。”
    季羡林对东西方哲学思维的分析恰如其分,非常精辟。如果将这一段话用来解析中医与西医对生命科学的认知,也是贴切的。
    整体观是中国古人对大自然的认知论,早在《易经》中已有所论及。到了战国时期的儒医与学士,将其较为完整地收集在《黄帝内经》中并加以阐述,历代医家对其不但遵循之,继承之,应用之,而且有所发挥。
    中医学最为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取象比类(又称象思维)。它的具体思维方式是将所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进行类比,取其共同点、相似点或近似点,从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以“象”为标志,进行归类,继而表达,如将人体的肝心脾肺肾比拟为木火土金水,依思维方式而演变为中医学的整体观。
“天人合一”论
    “天人合一”所说的“天”,在这里是指大自然。我们在谈论“天人合一”论时,必须回顾一下古代经典著作的认知。
    《周易·乾卦·文言》曰:“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此文是讲大凡圣人能顺从自然,能与日月之变化同显示,与四季之寒凉同有序,这是亘古不变的大道理。老子说:“天大,地大,道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里不但强调了人类与天地是和谐统一的,也在说明人类与天地是平等的。
    庄子说:“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认为天地万物与“我”是共命运的,是统一和谐的有机整体。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离合真邪论》则云:“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从东西南北中不同区域的不同自然环境,讲述人的生理现象,说明人是离不开天地的,人赖天地而生存,天地四时的变化对人有直接影响。
    中医在诊治疾病时,首先要明确当年的五运六气,“必先岁气,毋伐天和”(《素问·五常政大论》);其次,观察病人的气色、神情,“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五色微诊,可以目察”(《素问·五脏生成论》);了解病人是何地人,曾经在哪里居住,“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素问·异法方宜论》);询问发病时间,发病节气,“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素问·络脉别论》);生活中有何特殊习惯,睡眠如何,“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最后按其脉,“按其脉,知其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这种程序源于《黄帝内经》,历经千年传承而不衰。这不是单刀直入地单纯查看生化检查单、影像片来诊断疾病的,这些思路与方法都与自然、社会有着密切关系。有人把中医的整体观看成是落后的、保守的,这是对中医的误解。现代医学也越来越重视从整体去研究人的健康问题,认为医学是身心社会医学,是生理、社会、自然医学。
    “天人合一”论是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中医所说的证候,包括病因、病位、病势等内容,其中病因就包含着与大自然相关的各种致病因素。《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讲述阴阳五行与人体相应的各种关联模式。“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