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第三版: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专家呼吁公众洁身自好 艾滋病经性传播持续成为主要感染途径
找准定位 着重在“三性”上下功夫 新形势下县级公立医院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
1
11 1 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专家呼吁公众洁身自好 艾滋病经性传播持续成为主要感染途径
 

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李 宁

《艾防专家谈艾滋病》系列报道之二

    编者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人类面对的最难对付的病毒,堪称“生物界的特洛伊木马”。在2017年12月1日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有关专家,梳理了当前河南艾滋病防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征、新问题,希望以此引起全社会进一步关注并预防艾滋病的问题。

核心提示
    2017年,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以“两降一升”(减少新发感染、降低病死率,提升病人生活质量)为目标,按照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强基础、抓重点、重创新、严管理、求实效”的工作思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推动各项防治措施的深入落实,为推进健康中原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做出了新的努力。

变化
  以性传播为主要感染途径持续凸显,“50后”“90后”成为重点感染人群
    目前,河南艾滋病疫情特点与全国一样:总体呈低流行态势,但以性传播为主的艾滋病感染途径凸显,受影响人群日益增多,疫情形势依然严峻。
    “由于外出务工人群规模庞大,广泛流动,且多为青壮年,处于性活跃期,在近年来的防艾工作中备受重视。但随着新的社交媒体、软件的兴起和人们性观念的变化,婚外性行为愈发普遍和隐蔽,艾滋病的婚外性传播,也越来越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在校大学生群体因自我安全保护意识淡薄,逐渐沦为高危人群;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近年来报告感染的病例数持续上升,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婚外性行为和HIV检测发现晚,以及异性商业性行为是其染病的主要原因。”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研究所所长孙定勇直言。
    对全省近年来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分析,不难发现,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病例持续明显增多,大学里青年学生男男性行为者感染率持续走高;60岁以上的老年人病例所占比例逐年提升明显。
    在孙定勇看来,艾滋病以性为主传播的危险因素广泛持续存在,传播模式隐私化、广泛化,干预预防更难、更加复杂。在这个意义上讲,除高危人群外,艾滋病对一般人群的影响正在逐步加大。可以说,艾滋病跟每个人都有关系。
警示
  “洁身自好”说着容易做着难,警示性宣传教育就是最好的疫苗
    “当前,还没有具体有效的抓手来广泛阻止不安全性行为的发生,预防为主的警示性宣传教育,就是最有效的办法。只有通过艾滋病危险性、危害严重性的宣传教育,找出关键问题,用震撼人心的事实来警醒人们提高安全意识、洁身自好、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孙定勇颇为焦急地表示,“但这是一个长期的,需要多部门参与共担防艾责任的过程。”
    目前,有商业性行为、男男性行为、一夜情、婚外多性伴等行为特征的人群是HIV感染风险较高的人群。针对这些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比较有效的办法是通过警示性宣传教育和法制治宣传、发放安全套、定期进行行为干预等办法来避免和减少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
    近年来,全省上下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大众人群,加强社会舆论正面引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养社会公众形成健康生活方式,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同时加强了对暗娼、男男性行为者和吸毒者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人群的综合干预,积极探索推动针对流动人口、青年学生、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和干预工作,并分别制作了针对性的宣传干预材料。
    据统计,2017年1~6月,全省累计干预暗娼、男男性行为者、吸毒人群、性病就诊人群分别为122560人次、37191人次、11571人次和34758人次,检测35413人次、12283人次、5669人次和29571人次,发现HIV抗体阳性者共412人。
    孙定勇坦言,有相当一部分中老年人,对艾滋病不了解,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甚至一些人觉得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得了艾滋病,能够得到当地政府的关怀和免费的抗病毒治疗,吃了药就没事了。可实际上,艾滋病虽然可防可治,但到目前为止,现有的医疗水平无法实现对艾滋病病毒的彻底清除。艾滋病治疗依从性的好坏,影响着病毒的耐药率,也直接影响着治疗的成败。
    对所有传染病来说,接种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最有效手段。从艾滋病出现开始,艾滋病的疫苗研究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到目前仍没有一个成功的疫苗问世。因此,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就成为首要工作。“警示性宣传教育就是最好的疫苗!因为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人的行为有关,‘洁身自好’是最简单、最重要的办法,但是这4个字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对一些人来说,却存在难度。”
落实
  采取“精准化”群体防治策略,最大限度发现和治疗感染者
    近年来,全省积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经过全社会共同努力,经采供血传播、经静脉注射吸毒传播、经母婴传播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实行扩大检测策略,全省艾滋病的咨询检测工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截至2017年10月底,全省有近千万人次的各类人群接受艾滋病的筛查,发现感染者4523例,通过及早发现传染源,为后续的控制和干预找准了靶子。
    通过精准服务(一对一随访、宣教、安全套发放),单阳家庭内性传播得到有效控制。自2006年以来,每年单阳配偶检测率维持95%以上,单阳家庭阳转率逐年降低,近年来维持在0.5%以下。2017年1~6月,全省共对17525个单阳家庭的阴性配偶进行随访管理,发现HIV阳性者9名,全省阳转率为0.12%。
    通过扩大治疗覆盖面,对检测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及时进行抗病毒药物治疗,全省有近5万名患者接受免费的治疗,患者的病毒抑制率接近90%,有效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显著减少了艾滋病的进一步传播。全省的血液中心对采集的血液100%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和核酸检测,最大限度减少经血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
    此外,针对河南吸毒人员静脉注射吸毒传播艾滋病情况,全省设立了18家美沙酮药物治疗门诊;持续开展了美沙酮替代维持治疗,取得了良好的防病效果和社会效益。
    与此同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和艾滋病防治示范县创建工作持续推进。河南建立了信息报告体系、交流制度与工作进展通报制度,编制了《河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简报》。截至2017年6月底,我省示范区平均指标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两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全国示范区平均水平。
推进
  传播模式变化,艾滋病防治工作面临挑战
    一般来说,控制传染病的流行主要从3个环节入手: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具体到艾滋病,其传染源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传播途径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易感人群则是所有人,因为人类对艾滋病均缺乏特异性免疫力。
    而以性传播为主要途径的艾滋病传播模式比较复杂,受社会、文化环境、个人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许多新的关于隐私、婚姻、知情权等伦理道德的难题。
    “要找到这些人很麻烦,也很困难。”孙定勇坦言,“一些受法律控制的传播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但在道德层面的约束,不好界定和解决,需要有新的技术和手段,这是目前的难点。”知、信、行高度分离是目前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控制艾滋病经性传播,缺乏成熟的手段,面临瓶颈。男男性行为人群规模变大,行为隐蔽,交友信息新技术的传播便利化,提高了高危行为的发生率;人们在掌握防病知识与落实防病行动抉择时的不确定性等社会因素的变化,对于控制疫情传播都是巨大的挑战。
    专家认为,对较为直接的危险行为和危险因素背后还存在所谓的易患因素或远端危险因素。在现实中,危险因素和易患因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几乎每一个人的易患性都是与其危险行为相结合的,只有把降低危险性的努力和降低易患性的行动结合在一起,控制疾病传播的效果才能更广泛持久。
    从传染源头来说,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艾滋病病毒株在人群中分布越来越多样化、复杂化;在不同人群中,毒株分布有差异,毒理有差异。有研究表明,部分亚型毒力明显增强,某些HIV-1亚型从静脉吸毒人群扩散至男男性行为人群并迅速流行,发病时间短、致病性强,控制传染源面临着新问题、新变化。
    因此,艾滋病是个社会行为疾病,既需要政府组织领导、多部门合作,积极寻找有效防治手段,也需要全社会和每个人贡献力量。
    “因为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在规范自己行为、洁身自好的同时,应以正能量去影响身边的人。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共担防艾责任、共享健康权利、共建健康中国’,才能创造出‘接地气、见实效’的防治模式, 突破瓶颈,破解难题。”孙定勇呼吁。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