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咳嗽老不好,可以试用这些止咳平喘药对
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优势
胎位不正,可灸至阴穴
1
11 1 2017年11月28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咳嗽老不好,可以试用这些止咳平喘药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毛峥嵘

    毛德西系首届全国名中医,临床经验丰富,善于总结,乐于传承。今将其所谈之止咳平喘药对,刊发于此,与同道分享。

桑白皮、瓜蒌皮

    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专治“肺中有水气,及肺火有余者”(《本经逢原》)。凡肺有痰火、夹水气而不消者,其乃为首先之品。比如清肺泻火止咳之泻白散中有之。
    瓜蒌性寒,其皮亦然,有清热化痰之功效。
    两药配伍,对痰热之咳嗽及喘息不安,苔黄而黏腻者,止咳平喘祛痰作用显著,起效快。
    一般用量均为10~15克,重者也可用到30克。

生麻黄、炙麻黄

    麻黄为止咳平喘的常用之品,它的止咳平喘作用是其他药物不可替代的。麻黄辛苦温,辛温可以宣肺,苦温可以肃肺。
    毛德西对咳喘久治不愈者,喜用生麻黄与炙麻黄配伍。生麻黄力猛,宣发之力大;炙麻黄力缓,润燥之力显。这两味药配伍,对老人久咳气喘,以及小儿频咳不止者,止咳平喘取效快。
    用量宜小不宜大,以各5克为宜。

橘红、蝉衣

    橘红功效类同陈皮,性能比较温燥,但对过敏性疾患比较好,如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咽炎、过敏性支气管炎等。
    岳美中先生治疗咳喘的两张方子锄云止咳汤与锄云利肺汤,均有橘红,并言“橘红咳而喉痒者必用”。毛德西凡见咳嗽咽痒者,必用橘红,并配以祛风之蝉衣,使其止咳、止痒的功效更为快捷。经研究证实,橘红与蝉衣对呼吸道疾患,均有抗过敏的作用。
    这两味药的用量均以10~15克为宜。

葶苈子、白芥子

    葶苈子是苦寒药,泻肺热作用比较强,而且以痰热壅盛的证候为其使用指征。葶苈子含有强心苷,具有强心、利尿、抗感染的综合功效。葶苈大枣泻肺汤为治疗痰热壅盛所致痰喘的代表方剂。
    白芥子是辛温药,它的通窍、祛痰、散结作用比较突出。
    两味药一寒一温,葶苈子之“苦”可以泻肺;白芥子之“辛”,可以宣肺;寒温配伍,相反相成,对于痰热壅盛且胶固难咯者,此药对颇宜。
    一般葶苈子可以用10~30克,白芥子10克即可。

马勃、牛蒡子

    马勃与牛蒡子为普济消毒饮中之对药。马勃性平偏凉,以清肺利咽为特长,主治咽喉痛,且对肺热所致的咯血、鼻衄有效。牛蒡子性寒味辛苦,“体滑气香,能润肺又能利肺”(张锡纯语),极有利于肺气之肃降。
    这两味药配伍,对肺热(包括风热)之咳嗽、咽痛,或痰中带血者,颇为适宜。马勃还可疗外伤出血,外用加压包扎即可。
    马勃可用5~10克,牛蒡子可用10~15克。

贝母、知母

    清代龚廷贤《寿世保元》记载用二母丸治疗哮喘,二母就是川贝母与知母。
    知母苦寒,有清泄肺火、滋阴润燥之效;贝母苦寒,能清肺化痰、止咳平喘。二药同用,既清火润燥,又化痰止咳;合用之,适用于肺热咳嗽或阴虚燥咳微喘者。
    贝母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散结消肿,可用于乳痈、疮痈、瘰疬、肺痈等。二母配伍,还可使痰核内消。
    一般用量以各10克为宜。

 

炙荆芥穗、炙款冬花

    民间有一句俚语,说“炙荆穗,炙冬花,治咳嗽,一把抓”。荆芥,有清利咽喉之功效,荆芥穗与荆芥同功,经蜜炙后,更有利于润燥利咽。
    款冬花为治疗咳嗽喘息之要药,与炙荆芥穗相结合,有较强的止咳、祛痰、平喘作用。
    但这2味药均为辛温之品,只适用于风寒或寒痰型咳喘证,特别是炙荆芥穗,只适宜外感风寒之咳喘,对于内伤之咳喘,特别是肺燥阴虚证咳喘,则不适宜。
    一般用量为各10克。

百部、黄芩

    20世纪,上海有咳喘专药“百芩片”,曾风靡一时,其主药就是百部与黄芩。不论外感或内伤咳嗽,其均可应用。
    百部有很强的止咳作用,古书云其主治“新久咳嗽”,对结核性咳嗽尤其有效,以蜜炙为宜。《笔花医镜》将黄芩列为“凉肺猛药”,即清泄肺热之良药。《本草纲目》记载,李时珍曾患身热咳嗽,久治不愈,后经其父指导,用一两黄芩而愈。这两味药配伍,以治疗偏热性咳嗽为主。
    一般取炙百部10~30克,黄芩10~15克。

鱼腥草、金荞麦根

    鱼腥草为治疗肺痈咳嗽成痨、痰液腥臭之良药。经近年来临床观察,其治疗肺部感染收效快,肺部阴影平均吸收时间短。凡痰多夹有浓痰者,为必用之品。
    金荞麦根有清肺排痰、清热解毒的功效,还具有广谱抗癌作用,是治疗肺脓肿、肺炎、肺癌的良药。
    这两味药配伍,对急性肺部感染之疾,有清热消炎、祛痰消痈、止咳平喘之良效。
    用量均可取15~30克。

麦冬、天冬

    《张氏医通》有一名方“二冬膏”,即取麦冬、天冬各等份,水煎浓缩,加蜜收膏,不时噙咽,治疗肺胃燥热所致的咳嗽少痰、咽燥口干等。此后医家常用“二冬”治疗肺燥证咳嗽,以痰少、咽干痛、舌质红赤、舌面干燥为特征。
    方中天冬对肺燥所引起的痰核有软坚润燥的作用,如有“痰核”证,天冬是必用之品。“二冬”兼补心阴,而南北沙参兼补肝阴。
    一般用量均为10~30克。

北沙参、南沙参

    北沙参与南沙参均可润肺止嗽,其性味均偏苦寒,均有养阴清肺、祛痰止咳的功效,用于肺热燥咳、咯痰不爽、百日咳等,“疏通而不燥,润泽而不滞”(张锡纯语)。
    但北沙参润肺肃降之力强,南沙参清养肺阴之力强,两者各有所偏,对于肺阴不足、肺燥之咳嗽,常配伍使用。
    “二冬膏”亦为滋阴润肺药对,但偏于滋阴扶正,其止咳作用逊于此。
    一般用量均为10~15克,肺阴虚甚者,可用之30克。

桔梗、甘草    “甘草桔梗,专治喉咙。”这句俚语来源于张仲景。在经方中,有专治咳嗽上气与咽痛的桔梗汤(桔梗、甘草),也有治疗少阴病咽痛的甘草汤。
    在经方中,用桔梗者有七方九处,以开提肺气、清利咽喉、止咳排脓、导邪外出为功效。其与甘草合用,使正气无伤。
    甘草用生则清火,用炙则润燥;轻咳咽痛者,也可用此二味药沸水泡饮,频频呷之。
    一般用量均为10克。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