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孙定勇
核心提示 2017年,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以“两降一升”(减少新发感染、降低病死率,提升病人生活质量)为目标,按照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强基础、抓重点、重创新、严管理、求实效”的工作思路,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推动各项防治措施的深入落实,为推进健康中原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做出了新的努力。
警惕 以性为主要传播途径的艾滋病,不全是医学问题 今年1~6月,全国各地共报告现住址为河南省的HIV感染者/AIDS病例2752例(其中HIV感染者1887例,AIDS865例)。新报告病例中98%以上为经性传播,且主要是婚外异性传播,隐蔽性强,干预难度大。新报告的病例中,约70%是异性传播,30%是同性传播。但是在各类人群HIV感染率调查中,男男同性人群的HIV抗体阳性率最高。在每年新报告的病例中,20~49岁的感染者及病人占到80%以上。 毫无疑问,性传播已成为我省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值得警惕的是,由于流动人口、性乱人群、暗娼人群等的广泛存在,受影响人群增多,这加速了艾滋病在普通人群中的传播,致使艾滋病流行形势复杂化。 在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王哲看来,艾滋病不全是医学问题,还是行为疾病,已成为社会焦点问题。艾滋病现在已经影响到整个人群的健康,看似和我们无关,但是实际上,艾滋病病人或HIV者可能会出现在我们身边。 焦点 艾滋病的传播不在于你是谁,而在于你的高危行为 近年来,随着检测面的扩大,学生人群报告感染者人数显著增加。 王哲给出一组数据:每年新发现15~24岁青年学生病例逐年增加,82.4%为男性同性性传播;60岁以上老年病例逐年增加,94.2%为异性传播。今年1~6月,河南省共报告15~24岁青年学生病例66例,以同性传播为主。 针对大学生和老年人感染病例上升的问题,王哲表示,新发的老年人感染病例存在既往已经感染、患了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情况。而高校学生感染的原因与性观念开放有关,大学生不缺少知识,而是“言行不一,知道做不到”。另一方面,青年学生主动要求检测的数量增加,是青年学生感染报告病例增加的主要原因。 此外,全省哨点监测数据显示:各类重点人群的知晓率都非常高,知道要防护,这也反映了河南在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果。但是在高危行为的发生率上,却显示出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在高危人群中,同性无套性接触、异性无套暗娼、婚外无套异性性接触等为艾滋病感染主因,尤其是男男性行为人群中,安全套的使用率一直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且多个性伴侣的情况非常普遍。 只有做到“知、信、行合一”,步调一致,才能有效防止艾滋病传播。但有相当一部分人掌握了阻止传染的相关知识,却并未改变自身行为。就如同抽烟,绝大多数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照吸不误,很难改变。艾滋病的传播和个人的行为有关,是行为改变不改变的问题。 “艾滋病的传播不在于你是谁,而在于你的高危行为。”王哲强调,“不管何种性取向,只要存在不安全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就会增加。” 期待 如何提高警惕并规范行为,亟待全社会进一步努力 艾滋病由于其高致死率、多途径传染和不可治愈的特征,在世界各地引发了社会恐惧感和社会排斥,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河南也不例外,自1985年国内发现第一例艾滋病至今,艾滋病引发的社会恐惧及排斥现象就时隐时现。 去年12月1日的“世界艾滋病日”宣传现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一位大三学生在防治主题墙上签名后表示,自己不排斥艾滋病病人,可真的要面对这些人,心里还是有点儿不能接受。 “大部分人的恐惧心理是出于一种非理性的自我防范。”在王哲看来,艾滋病的致命性和不可治愈性,增加了人类在无知状态下对疾病的恐惧感和极度不安全感。 由于这种非理性的警惕性排斥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有高危行为的人不主动或不愿接受检测,增加了艾滋病隐形传播的风险,无疑加大了防控难度。如何正确对待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这是亟待全社会探讨和值得思考的事。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党和政府对此高度重视,于2004年起,在全国实施“四免一关怀”的政策,对艾滋病筛查、抗病毒治疗、母婴阻断、艾滋病遗孤的义务教育实现免费,艾滋病家庭纳入社会救济。国务院《艾滋病防治条例》中也明确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同时享有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并受法律保护”。 多年来,河南从人性关爱的角度去思考艾滋病防治工作,不断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监测检测覆盖面、预防母婴传播覆盖面、综合干预覆盖面、抗病毒治疗覆盖面,加强血液管理、医疗保障、关怀救助、权益保护、艾滋病监测及检测网络的建立完善、防治队伍建设、与防控艾滋病民间组织和志愿者建立交流平台,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就,逐渐缓和了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心理。 王哲认为,艾滋病虽然不能彻底治愈,但它不同于癌症等其他疾病,只要全社会普及艾滋病知识,公民洁身自好、知行合一,杜绝“一夜情”“多性伙伴”、毒品等感染艾滋病的高危险因素,即可远离艾滋病一旦传播途径切断,艾滋病病毒得不到有效传播,艾滋病便不再可怕。 挑战 性传播的隐私性和广泛性,是导致发现难、发现晚的首要因素 当前,性传播的隐私性、广泛性及感染者的发现难、发现晚,已成为控制艾滋病传播的主要困难。 早在2014年7月,以“迈向一个没有艾滋病的世界”为主题的第20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会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强调了“2030年终结艾滋病”的愿景,而为了实现这一愿景,必须在2020年实现3个“90%”的阶段性目标,即90%的感染者能够被诊断、90%已诊断的感染者获得治疗、90%的治疗者病毒得到抑制。 统计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全省存活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CD4检测率均在90%以上。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病人的病毒载量检测率也在90%以上。但要把90%的感染者发现出来却不是件容易的事。虽然,发现感染者的手段很简单,就是进行抗体检测,但面临的难题是,有高危行为者不知道有感染HIV的风险,不知道去进行抗体检测。 目前看来,无论是在我省还是其他省份,总有不少高危行为人员不愿意去检测。这意味着这些没被发现的潜在HIV感染者仍有可能将艾滋病传播给性伴侣,并且因不知道自身感染状况而无法获得及时的治疗。据估算,约有20%的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未被发现或不知道自己的感染状况,距离第一个90%目标仍有一定的距离。 “发现晚、发现难是制约艾滋病防治的主要问题,而性传播的隐私性和广泛性,是当前艾滋病防治的最大瓶颈。”在王哲看来,性传播成为艾滋病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后,让疫情控制变得更加错综复杂。一方面,我们难以接近需要干预的目标人群;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不理性的自我防范造成的排斥现象的存在,也使一些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因心理压力巨大而不去检查,导致艾滋病防治工作难上加难。 “扩大检测、扩大治疗仍然是我省艾滋病防治面临的首要问题。”王哲强调,“实现防艾目标最关键的是要有新策略。” 下一步,针对河南省艾滋病防治工作面临的困难和实际,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一如既往同社会各界携手并肩,群策群力,科学准确地分析疫情来源和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采取强有力的针对性措施,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和方法,进一步完善以控制性传播为主、多部门参与的防控机制,实施综合防控;重点加大青年学生、农民工、流动人口等8类重点人群的警示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感染者权利、责任和义务并重的宣传教育;引导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公众人物和志愿者作用,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合作,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共同努力实现“健康中原、健康中国”建设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