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第三版: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以精准小数据叠加大数据 实现财务业务“液态融合”
加强基础理论教育 规范基层儿科诊疗
香港的中医服务和管理
1
11 1 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香港的中医服务和管理
 

河南省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 忽新刚

    联合国公布全球人口老化问题,预测香港2030年将有33.6%的人口大于60岁,为全球第6位。单就2013~2014年政府数据来看,香港本地医疗卫生开支共1238亿港元。
    香港的中医服务在基层医疗中担当重要的角色。可惜,近20年来,中医药在循证医学的冲击下,问题、困扰不断。
    医学同道争相以金标准、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去评价中医药,很多结论皆以临床证据不足去否定中医。
    循证医学必须具备3个元素:一、临床经验;二、最佳临床研究结果评价;三、患者的价值。中医药的使用,是基于辨证论治下的治疗,因此,临床评价首要条件应该配合中医实际临床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02年已充分肯定传统医学,认为传统中医在慢性病治疗及预防疾病方面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多次提出发展循证传统医学、促进传统医学纳入主流医学的观点。
    可惜的是,中医临床研究人才缺乏。在香港,中医本科生毕业后多从事临床服务。然而,缺乏诱因下,临床科研基金竞争激烈,香港中医药发展面对很多困难。
    香港中医药的发展,有赖于对患者的价值、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及中西医之间的互相尊重。
    香港中医需要发展,但提到专科发展,却似乎没有足够的理理论依据或背景支持,很多时候只是行政推动过程中“为发展而发展”的一步。
    要真正良好地发展中医专科,必先了解专科发展之目的及必要性,方能让发展的方向及道路变得清晰,减少错误的出现。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不像西医以微观及还原理论来运作,因此无法将身体割裂研究,也没有太多将诊断及治疗技术细分或科研化之前景。如果只根据西医的分科方法来进行中医的专科分类,难免东施效颦,甚至破坏中医体系的完整性,严重影响疗效。
    事实上,自古以来的中医大家,大都不是专攻一门的中医,反而是一位大内科专家或针灸大师。中医讲求归纳类比,讲求理论的升华。大道至简,一向是中医的至理。
    然而,在西医占据了现今医疗主体的情况下,中医也不可能只根据其自身的规律发展,而不考虑如何为更多市民服务。
    因此,如何增加与西医的沟通,如何配合西医的分科及治疗,让患者更容易得到中医的服务,也是中医自身必须考虑的一环。
    香港的中医专科发展有两大目的:一、如何提升中医诊疗水平,优化当中某些具体技术。二、如何加强与西医的沟通,方便市民接受转介及获得中医服务。只有明确专科发展的目的及必要性,方能更好、更准确地推动专科发展。
    由于内地一直奉行中西医并行(混合),同一名医生可同时进行中西医诊治。就以中医诊断为例,中医要么把“症状”当成“诊断”(《中医内科学》教科书);要么将西医的诊断当成诊疗指南(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在中医自身不足的情况下,马上求助于西医诊断和治疗,导致中医最终被矮化和忽视。
    因此,笔者首先建议,应在中医诊断上进行彻底的改革,一是取消将“症状”作为诊断的陋习,改为以中医证型(病机)作为诊断;二是在中医证型(病机)后面加上主症的描述,主症可以是主诉、症状或西医检查结果等客观存在的证据。
    以一个糖尿病患者为例,他的诊断结果应写成“气阴两虚,四肢麻痹、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或是以一个肺癌患者为例,诊断结果可以为“阴虚火旺,咯血、肺鳞状上皮细胞癌变”……这样的做法既可防止中医被西化,亦可补足传统中医诊断上的不足之处。
    香港医管局作为政府资助机构,有责任协助推动政府政策,完善中医药的发展。香港医管局已在18个区协助营运三方合作中医诊所(三方系指医管局、大学及非政府机构。此类中心受政府监察,又有大学技术支援,医务人员素质有一定保证)。同时,医管局亦有份参与中医院先导计划,具备一定数量拥有西医知识的中医专才。
    除此之外,香港医管局拥有庞大的西医相关人才及资源,能为“中西医配合专科”提供评核及认证,以确保“中西医配合专科”的医务人员质素及信誉。
    笔者认为,如果医管局能在这方面加大力度进行探讨及实践,便能为香港整体中医发展,尤其是中医院及整个中医专科发展架构,提供一个很好的模范及起头作用。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