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第三版: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以精准小数据叠加大数据 实现财务业务“液态融合”
加强基础理论教育 规范基层儿科诊疗
香港的中医服务和管理
1
11 1 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加强基础理论教育 规范基层儿科诊疗
      笔者在多次针对基层医生的培训和调研中发现,基层儿科现状不容乐观,在诊疗规范和合理用药等方面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基层医务人员学历层次低
    目前,在基层特别是广大农村,大部分儿科医生为身兼全科医生的乡村医生,达到国家助理医师的为极少数,有学历的也大部分是小中专学历,年龄偏大的多为传承中医。
    他们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儿科方面的理论教育和实践,常常把小儿当成成人的缩影,在诊断治疗上与对待成人患者雷同,只是用药的剂量小一些。
医疗规范严重缺乏
    由于对疾病的基础认识不足,很多医生在治疗上常常“百花齐放”,自创各种诊疗方法,而且冠以秘方、祖传等名头,没有循证医学的思维。
    各种灌肠、推拿、针刺、贴剂、自制中药……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西医治疗,或者运用西医理论进行中医治疗的情况随处可见。
    上述的治疗方法本无可厚非,但错误的用法和错误的用药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竟然还有用蒙脱石散稀释后灌肠治疗病毒性腹泻,用庆大霉素灌肠治疗各种肠炎等严重混用药品的情况;各种贴剂的盛行,理论上减轻了服药的麻烦,但贴剂的过敏现象和效果却没有人重视,延误病情的事例常有发生;在没有查找原因和诱因的前提下,让发育不良的儿童大量补钙以及补充各种微量元素的临床案例也不少见,各种益生菌和免疫力制剂在基层滥用,而适应证却无人考究。
临床思维不足
    因为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和临床思维的训练,很多基层儿科医务人员在诊疗的时候,常常寻求什么药物退热效果好、什么药物止咳效果好、什么药物能帮助孩子长高等,中间缺失了诊断、病理、病因等思维,也没有放散的思维,比如如何寻找病因、如何甄别不同的疾病等。
    中西医混用的模式在基层也时有出现,比如看到皮肤病患者,认为是一个简单的皮疹,很快就开出了中医治疗的药品,没有进行辨证和中医诊断。
分级诊疗把握不准
    分级诊疗的实施已经落地。在儿科方面,除了国家公共卫生服务要求的儿童保健和随访以外,儿童常见病的诊治是基层儿科的重点。
    在对儿科疾病的诊断上,很多基层医生没有注意到疾病的分级,不清楚病情的演变情况,随意满足家属的要求,结果会出现不正确判断和用药的情况,导致延误病情,甚至误诊误治。
应对措施
    在国家培育的全科医生尚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下,基层医生的责任和劳动不可忽视。应提高儿科基层诊疗技术,减少误诊误治;应尽快加强儿科方面的诊疗技术培训,特别是加强儿科基础理论的医学教育,在常见病的诊疗上对基层儿科医务人员进行规范管理和督导,帮助他们摈弃不合理的诊疗措施,树立规范的临床思维模式;在部分区域内培养有一定专长的儿科技术人才,以期达到应有的效果。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