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宽放、严管、重罚之中药材种植养殖
中医教育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警惕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
新医改促中医药事业全面“开花”
1
11 1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警惕精神药物的不良反应
 

□张 霞

    精神药物治疗对于许多精神疾病患者来说是必须采取的治疗措施。但是,在使用精神药物治疗疾病过程中,时常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一、急性肌张力障碍。该症状时常于患者开始治疗第一周或第一次治疗后出现,以儿童、青少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个别肌群的持续性痉挛,多见于面部、颈部、唇部、舌肌痉挛;表现为斜颈或颈部向后倾、眼球向上凝视(动眼危象)、四肢肌肉受累,出现角弓反张,步态不稳;咀嚼肌受累,张口困难(锁颌症);喉肌受累,出现语言和吞咽障碍等,同时可伴有焦虑、烦躁及心率增快、出汗等症状。症状持续几分钟至几小时。这些症状还需要与癔症、破伤风、癫痫、低血钙、脑膜炎或脑炎等疾病鉴别。
    二、不能静坐。多发生于应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前两三周,发生率为20%,表现为无法控制的、强烈的不安定感。患者烦躁不安、不能静坐、来回走动;可伴有焦虑、易激惹症状。这些症状易被医生误认为原有的精神症状加重而加大药量。
    三、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多见于哌嗪类和丁酰苯类药物。女性和老年患者更易发生。传统抗精神病药物的发生率为30%,多于治疗后两周至两个月内出现该症状,主要表现为肌肉僵直、肢体肌张力呈齿轮样增高、动作减少或减慢、小步态、静止性震颤、面具脸、流涎、构音困难、吞咽困难、嘴唇快速震颤(兔唇综合征)等;同时,患者常伴有抑郁、焦虑情绪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四、直立性低血压。肌内注射半小时、口服1小时后即可出现降压反应。年老体弱或基础血压偏低者易发生该症状。与药物种类、剂量、给药途径有关;氯丙嗪、泰尔登和氯氮平等抗精神病药物及MAOI(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抗抑郁药物较易引起直立性低血压。该症状多发生于患者治疗初期,时常在体位突然转换,比如由卧位转为直立式时发生,患者感到头晕眼花、心慌,甚至晕厥,可导致摔伤和休克。医生查体可发现患者的脸色苍白、脉速和血压降低。
    五、皮疹。该症状多见于酚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以氯丙嗪最多见;也可见于服用情绪稳定药物,比如卡马西平。常见的皮疹有两类:一类为过敏反应,于治疗的第一周和第四周在颜面、躯干、四肢出现斑丘疹、各种红斑或荨麻疹,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比较罕见,此症状也可见于患者服用药物卡马西平后;另一类为光敏性皮炎,即经过日晒后在患者暴露的部位出现红斑、红肿或丘疹。
    (作者供职于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