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 菲 通讯员 席 娜
“不好意思,刚才在病房做护理,手上全是消毒水味,您不介意吧?”初见张俊峰,圆圆的脸庞,微胖的身形,眉宇间透着几分英气与精干。交谈间,他嘴角上扬、眼睛自然眯成一条线,不禁使人轻松释然。 这位同事眼中极具亲和力、“以身作则”的护士长,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正是这样的做事风格,使他收获了无数患者以及家属的信赖和掌声。 永不言弃 坚韧方显伟大 自2001年参加工作以来,张俊峰已经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奋战了16个年头儿。经过多年磨炼,他已经成为同事眼中工作忘我付出、技术扎实精湛的“老兵”。患者的每个动作、眼神、声音所传递的信息,他都能准确把握。 每天,查看前天夜里护理情况,进行床头交接班,抽查责任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情况,组织“工娱疗”活动,随时对病区特殊、危重、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做到心中有数……一件件琐碎的护理工作在他的合理统筹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精神科封闭病房大多收治的是病情危重的精神病患者。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和医保政策的覆盖,精神疾病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人们的关注,精神病患者的就诊率也逐年上升,原本宽松的病房环境已经满足不了精神病患者的就医需求。”张俊峰坦言,目前,病区护理工作繁重且吃力。为了给患者营造更加良好舒适的就医环境,保证高效、安全的护理质量,在工作中与医院相关部门协调护理人手,在保证护理人员力量充沛的情况下做实做细护理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45岁的张先生是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自2009年入院以来一直由张俊峰和同事照料。张先生患有被害妄想症,常常怀疑饭菜里面有毒,每次都是进食剩饭、剩菜;在治疗中常常与护理人员“斗智斗勇”,偷偷藏药、减药;不仅如此,每次家人来院探视,张先生不仅骂人、说谎,还向家人告状,说护理人员虐待他,使得他的家人感觉很无奈。他的病情也由于治疗时的不配合,导致久治不愈且部分生理功能退化。 “其实,张先生也挺可怜的。护理工作不仅需要用心去做,用心去衡量,以‘爱心、耐心、责任心’的服务理念竭诚为患者服务,还要懂得坚持。”谈及护理工作中的无奈,张俊峰没有轻言放弃,“患者家属照顾不了他,没关系,我们来!我们可以将他照顾得非常好!” 心系患者 谱写护患真情 在张俊峰的印象中,有一名患者令他和他的同事感觉十分惋惜。 那是一年夏天,病区收治了一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名叫陈强(化名)。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陈强顺利出院。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过了一周时间,陈强再次被家人送到医院治疗:只见他浑身脏兮兮、头发蓬乱、满脸污垢、自言自语,像是受了什么刺激。 据陈强堂弟转述,出院以后,由于父母已故,无人照顾,陈强经常忘记吃药,从而导致病情发作。夏天的一个晚上,陈强独自一人躺在房屋的窗户外边蹲了一整夜,不睡也不动,全身被蚊子叮了好多包。堂弟发现之后,再次将他送往医院治疗。 “再次见到陈强时,我感觉非常心痛。”张俊峰来不及惋惜,随即和同事帮陈强洗澡、更换衣服、处理伤口。 通过综合评估,陈强存在沟通障碍,并且不能正常进食。为了保证陈强的营养,张俊峰采取鼻饲加输液治疗。再次治疗时,陈强非常不配合,科室几名护士用束缚带将陈强保护到病床上才完成治疗。 精细服务 力求做到完美 南丁格尔曾说过:“护士必须要有同情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 精神病患者发病时情绪极不稳定。如何与患者高效沟通、提高治疗效果,不仅考验着护理人员的沟通技能与耐心,同时也考验着医院治疗配套设施建设的完善与否。其中,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定期举办的“工娱疗”活动在患者治疗中广受好评。 张俊峰解释,“工娱疗”是一种特殊的治疗方法,主要由护士陪着患者唱歌、做操、做游戏、打乒乓球等。“长期的疾病折磨,会让患者丧失一些基本能力,通过打牌、下棋、做操等活动,能帮助他们逐渐恢复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为了丰富患者的住院生活、培养患者正常的社交能力,2005年,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要求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合理安排生活作息时间并形成习惯。 张俊峰说:“精神病患者生活非常懒散。通过执行良好的生活作息制度,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不仅培养了患者的生活情趣,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还可帮助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融入家庭生活。” 张俊峰常说:“选择护理职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奉献。”精神病患者就像坠入深渊的遇难者,而他愿意做拯救他们的坚韧藤条,竭尽全力帮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