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依太行山,西距王屋山,毗邻黄河,“愚公移山、敢为人先”是这里的城市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济源市卫生计生委把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作为工作的重点,从百姓的需求出发,破难题、建机制、调布局、创特色,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改善卫生与健康服务条件,用多元化的办医理念盘活整个医疗体系,持续优化健康生活环境,保障了全市人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健康需求。 高标准医疗体系 惠及“愚公故里” “政府真是好,给我们建设这么好的卫生室,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以后我们在村卫生室看病可就更方便啦!”在王屋镇愚公社区卫生服务站,看到宽敞明亮的“六室分开”(诊断室、治疗室、筛查室、免疫规划室、健康教育室、药房)的村卫生室,68岁的李老太太高兴得合不拢嘴。 像这样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在济源市基本实现了基层全覆盖。党的十八大以来,济源市新建90个村级卫生室(新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达到“六室分开”标准。同时,济源市申请中央资金300万元,改造60个村级卫生室。这样的“大手笔”,使偏远山村的居民也能享受到高标准的基本医疗服务。 “老愚公移山开路,新愚公改善民生设施”。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仅仅是济源市改善医疗基础设施中的一项,近年来,济源市高度重视市、镇、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先后投入资金5.35亿元,完成了济源市人民医院、济源市中医院、济源市精神卫生服务中心,大峪卫生院、王屋卫生院、克井卫生院等9家市、镇医疗机构建设,为11家卫生院实施了供暖工程;新增医疗业务用房面积11万平方米,增加万元以上医疗设备560台(件),全市医疗机构每千人口床位数达4.7张,病床使用率达76.1%,有效改善了医疗卫生条件和环境。 济源市还通过打好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医德医风建设等“组合拳”,打造内外兼修的高标准医疗体系,大力提升医疗软实力。 近年来,济源市大力实施“369”人才工程,引进研究生49名,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518名,选送1500余名业务技术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开展了两届名医名护及最美乡村医生评选,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全系统比、学、赶、超氛围日益浓厚;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建成济源市人民医院儿科等3个省级重点专科,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济源市中医院中风科、济源市肿瘤医院放疗科、济源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等17个市级重点专科。目前,济源市能独立开展的髋膝关节置换术、颅内动脉肿瘤夹闭术达到省内先进水平,能够开展心脏介入、腔镜手术等比较复杂的治疗技术。 (下转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