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乐此不疲 只为拯救受伤的心灵——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精神科七病区主任张中发 |
|
本报记者 董 菲 通讯员 席 娜 “你们什么意思?住哪里不行?非得住这里面吗?”征得张海(化名)同意后,正准备进入病房做检查的张海突然猛地拽开医务人员的手,从病房里挣脱出来,歇斯底里地朝家人吼道。 “你们同意将张海强制入院治疗吗?”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七病区主任张中发向张海的爷爷再三询问道。“强制吧!”张海的爷爷用粗糙的手抹去眼角的泪珠,艰难地说道。 心系患者“苦作舟” 5月中旬的一天,记者如约来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采访精神科主任张中发,由于这一天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采访变成了“现场直播”。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七病区是该院封闭管理的精神科病房,专门收治急危重症精神病患者,也包括癫痫伴随的精神病患者、酒精依赖、人格问题、网瘾等症状的精神病患者。在病区门口有一道常年落锁的大铁门。从字面上理解,“封闭病房”意味患者的自由在这里将会受到限制。 一位身材偏胖的老人和一位中年男子来到张中发医生办公室等待就诊。只见前一位患者刚一起身,这位老人就拉住张中发的手,低声向他述说着什么,不一会儿,忍不住哭出声来。“您不要激动,都是为了张海好啊,他今天也过来了吗?把张海带来我给他做个检查,好吗?”于是,就出现了前面提到的一幕。 “张海是一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今年15岁。3年前,他曾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有精神病史。这次,由于张海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复发,家人和医务人员强制将张海送入医院治疗,完全是为了他好。”张中发坦言,从业32年以来,最大的感受是:精神科医生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结果持一种悲观态度,由于患者病情复发率高且常年反复住院,导致精神科医生没有成就感。 扶弱济贫“不倒翁” 陈老太太和张老先生都是退休职工,日子过得舒适且安逸,按理说,应该是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但是,由于张老先生多年受抑郁症困扰,使陈老太太颇为担心。 据陈老太太转述,张老先生是一名退休教师,得病的原因是由于年轻时工作劳累所致。为此,张老先生先后辗转多家精神病医院救治,病情时好时坏。2016年的一天,由于张老先生在家中治疗期间自行减药,导致病情发作。发病后的张老先生“感觉活着没意思”,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对任何事都提不起来兴趣。陈老太太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万般无奈之下催促张老先生一道来找张中发寻求帮助。 经过详细地问诊,张中发建议张老先生先做个全面的检查,明确病因后再对症治疗。“张老先生身形消瘦,眉心紧锁,看起来十分痛苦,但又不愿向别人吐露;一旁的陈阿姨,态度强势,时常以家中领导的姿态自居,但陈阿姨自身却感觉不出来。”张中发回忆说。 “精神病患者大多有‘病耻感’,内心十分脆弱,细微的言语刺激都可能影响到他们。他们宁愿把精神科医生请到家里面,也不愿主动到精神病医院救治,生怕自己被贴上‘精神病人’的标签。”张中发说,“精神病患者大多缺少社会和家人的关爱,每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背后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 勇于担当“大家长” 张中发坚持每日查房,重复询问着一些问题。每一次和患者谈话,都让他觉得,如果不静下心来去思考,就想不到患者是多么可怜的一群人,就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悬于头顶,这种“永远置于险地”的状况是任何人也无法替他们承受的。 张中发认为,作为精神科医生,除了专业的治疗,更多的是承担了安慰者的角色。他常常“以身作则”,并要求科室的医护人员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精神科大夫跟患者的沟通一定要真正去理解、接受患者,只有这样患者才能正的对你敞开心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对精神疾病的认同,精神科医生的社会地位和价值感逐渐提升。但是在日常工作中,难免会产生一些矛盾。谈及如何处理医患矛盾问题时,张中发坦言自己一贯的作风像家长护孩子,“我可能更多的是站在医务人员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他认为,一定要学会善待职工,只有知道职工需要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才能谈得上以人为本,才能激发职工的内在积极性和潜能,才能用最佳的状态服务患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