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山县人民医院扶贫“接地气儿” 本报记者 丁宏伟 通讯员 曹天顺 苏 楠
确山县人民医院开展“接地气儿”扶贫工作,帮扶队员们纷纷把帮扶村当成家乡,把贫困群众当成亲人,真心实意帮助贫困户干好事、干实事,用真情结“穷亲”、解难题,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好评。 镜头一:“亲戚”收花生,我们抢着干 “别,你们别下地,刚下过雨地里泥巴大,把你们的衣服、鞋子都弄脏了。”淳朴的贫困户韩大姐听到帮扶队员们要帮她收花生,立刻推脱道。“大姐,您就别跟我们客气了,明天后天都有雨,我们今天专程过来,就是帮您抢收花生的。”帮扶队员们纷纷卷起裤腿,下地抢收花生。 9月9日,确山县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周国明带领帮扶队员来到帮扶村双河镇张楼村,到各自帮扶的贫困户家干家务活、聊家常话。40多岁的韩大姐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家中缺乏劳动力,连续多天阴雨绵绵,地里的花生再不收就出芽了,可把韩大姐愁坏了。周国明了解情况后,带领4位帮扶队员来到韩大姐的地里帮忙抢收花生。拔起花生秧,抖抖土,再摆成一行……大家弯腰苦干,汗流浃背,田间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今年的花生啥价钱,下一季准备种啥作物?”帮扶队员们一边干农活,一边和韩大姐聊起家常,你一言我一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镜头二:“亲戚”搬新家,我们来帮一把 “大爷,这房子年久失修,属于危房,您不能再住啦!政府给您盖了新房子,咱们今天就搬过去吧!”9月9日,确山县人民医院帮扶队员李耀泽、胡厚军来到李大爷家,苦口婆心地劝说他搬离危房。了解到李大爷孤身一人,身患疾病,不能干重活,面对家中沉重的衣柜、床等“家当”犯了愁,才迟迟没有搬入政府盖的新房子里。他们二话没说,你抬桌子我抬床,把家具放置妥当后,又帮助李大爷擦桌子扫地,不出半日,就帮助李大爷整理出了一个干净明亮的新家。“太感谢你们了,真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李大爷眼中闪烁着幸福的泪花。“大爷,这都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您住进了新房就安全了,我们也就放心了!”帮扶队员笑着说道。 镜头三:来到“亲戚”家,送书送希望 周国明帮扶的一家贫困户有些特别,父亲因车祸去世,母亲失踪,家中只有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暂住在亲戚家。前往孩子的亲戚家中了解情况后,周国明为孩子们精心挑选了初次见面的礼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优秀作文选》、《名人名家故事》等书籍。9月9日上午,正值周六,周国明来到帮扶的贫困户家中,把书送到了孩子手中。“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周国明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道,“叔叔把这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从中汲取正能量,另外,这是叔叔的电话号码,有什么事你们尽管来找叔叔。”孩子们接过书迫不及待地翻看目录,眼神里流露的是对知识的渴望。但愿他们在知识的殿堂里暂时忘记伤痛,在精神食粮的慰藉下健康快乐成长。 听闻,确山县人民医院帮扶队员帮助贫困户割草,手上磨了两个大血泡;该院帮扶队员帮助贫困户申请重症慢性病优惠政策待遇,自己掏腰包为他复印病历,开车几十里地亲自送到他家中……扶贫路上,“接地气儿”的新鲜事总是不断,访民情,顺民意,安民心,解民困,确山县人民医院帮扶队员“撸起袖子”,时刻准备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