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李德伟 文∕图
奔腾的黄河水从黄土高原咆哮而下,在这里九曲盘绕成娴静的万山湖;喧闹的函谷关自汉朝立关至今胜迹犹存。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新安县人民医院,作为当地卫生事业的龙头,已经为这里的人民健康服务了整整70年。 70年,新安县人民医院由小变大,由弱变强;70年,新安县人民医院栉风沐雨,自强不息;70年,新安县人民医院勇于攀登,不断进取。它在河洛大地建立起一座明星医院,树立起一座丰碑。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947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解放战争揭开了新的篇章。地处豫西、战略地位特殊的新安县受到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重视和关怀,直接指示陈谢大军挺进豫西,使新安人民获得了解放。 新安县人民医院的前身——新安一区民兵诊所就诞生在解放新安的连天炮火中。它担负着3个民兵大队1000多名官兵的伤员救护任务,为新安及周边地区的解放做出过巨大贡献。 1947年10月,新安一区民兵诊所改为新安县人民政府卫生室,为新生的人民政府提供健康保障;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1948年2月改称为新安民兵医院,1950年正式定名为新安县人民医院。 成立之初的新安县人民医院十分简陋,专业人员不足10人,面积不足5亩(1亩=666.67平方米)。在此后的20多年中,频繁的政治运动导致新安县人民医院经历了一个反反复复、分分合合的动荡时期:先是改为新安县卫生院,后又相继与联合诊所、县卫生防疫站合并成新安县人民防治院。1971年迁入县城西关后,新安县人民医院床位、设施开始有了改善,技术力量开始加强,业务水平得到一定提升,艰难地履行着保证全县人民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责。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新安县人民医院步入了稳步发展期,到1999年底,医院占地23亩,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开放病床219张,在职员工365人,逐步成为新安经济发展的健康支柱。
看今朝:旖旎风光秀
进入21世纪,借新安县城新区开发的东风,新安县人民医院步入了快速发展期。 2000年3月31日,随着建筑面积13800平方米的病房综合楼的拔地而起,新安县人民医院搬入新区。今天的新安县人民医院,外科大楼耸立,内科大楼焕然一新,高级层流空气净化系统、中心供氧系统、中心吸引系统、有线传呼系统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拥有16排螺旋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C形臂、多种进口腔镜等大型医疗设备200余台件,副高以上专家50余人、主治医师以上技术中坚160余人,开放病床800张,成为新安经济腾飞的有力健康保障。 长期以来,新安县人民医院坚持把“医护质量高,服务态度优,整体收费低”作为办院方针,在全省首家实行了“先看病,后付费”改革;在保证医院原有技术正常开展的情况下,多数科室都根据业务需要,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新业务,拓展、延伸了服务范围,使住院病区由16个增加到目前的23个,开展新的医疗项目28项,其中获洛阳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 开拓创新,超越自我。近年来,新安县人民医院为不断追求卓越的医疗技术,不断加快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的步伐,占领医学制高点。其中,有30多项新的医疗技术项目填补了新安县空白,14项发明创新获国家实用型专利,4项科研成果获省、市级奖励;编著出版医学专著36部,发表医学研究论文700多篇,30多人次被评为市、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展未来:豪情阔步行
新安县人民医院在70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自身优势和独特的医院文化,建设了一个坚持原则、公平正义、锐意进取、干事创业的领导班子,培养造就了一支素质较高、技术过硬、作风优良的好团队,营造了一个就医便捷、四季常绿、三季有花、舒适安全的好环境,建立了一个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遵纪守法、畅通便利的好秩序,赢得了社会、经济同步发展的好效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安县人民医院更是确立了“发展医院、服务患者、激励员工”的办院方针和“立足新安、延伸周边”的发展战略,坚持“医院工作以医疗为中心,医疗工作以质量为中心,后勤工作以服务为中心,全院工作以就医患者为中心”的工作思路,以文明诚信为根本,以患者满意、社会满意为目标,靠优质服务求发展,抓思想教育作风整顿,增强服务意识,抓制度管理营造服务氛围,抓服务项目满足患者需求,抓优质高效提升服务质量,抓基础设施改善服务环境,力推社会信誉度的提升。 新安县人民医院院长张肖师说,让患者满意、让社会满意、让政府满意,是医院的服务目标。他们将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先进的理念、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的工作,强力推进满意工程,为创建百姓满意医院和惠民医院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