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县第二人民医院 徐瑞平
翻看逐年新闻报道,细心的人不难发现,“被艾滋”事件报道不在少数。 报道一:西安的冯某2006年在西安市劳教所劳教时,被诊断为艾滋病感染者。2008年8月,冯某出车祸住院,在所住医院检测时未检出艾滋病病毒。同年年底,陕西省疾控中心再次检测证实,其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冯某说,2006年被诊断为艾滋病感染者后,吓坏了全家人,周围人“像躲瘟疫一样躲着我”。他要求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各种损失。对此,陕西省疾控中心分析存在以下可能:其血清样本被“张冠李戴”;样本被污染;不为现在医学所知的原因使其HIV抗体由阳性转为阴性。但确认报告仅对送检血样负责,而艾滋病确诊从血样采集、初筛、复检、确诊、网报整个过程牵涉多家机构。 报道二:甘肃的一名村民李某采血后被通知感染艾滋病病毒,4年后被告知“痊愈”。莫名其妙的李某无意间听到县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有意无意地说了一句话:“你们村里是不是还有一个叫李某的?”李某起了疑心,多次去不同医疗机构复查,确认结果为阴性。
分析与心得 因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特殊性和对艾滋病的一知半解甚至误解,人们谈“艾”。在很多人眼里,艾滋病就是吸毒、卖淫、嫖娼、同性恋、死亡等的代名词。艾滋病病人承受的不只是疾病的痛苦,还有因社会歧视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 因此,对于从事检验工作的医务人员来讲,最不愿看到的就是因为个人一些低级的、完全可以避免的错误或失误导致的误诊、错诊、漏诊。 但是,从临床医生开出医嘱开始,到完成一个样本检测,需经过患者准备、样本采集、样本的运输与储存、样本分类、样本编号、样本离心、手工去盖、手工排样、输入患者信息等众多步骤,人工操作量大,再加上试剂误差、疾病或药物影响导致的假异常值,纵使实现了全自动化检测,也不能确保百分百的准确率。
误诊主要原因 针对这一系列事件,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血清标本搞错了。不管是送检过程、样本编号还是手工排样,虽然技术含量低,但如果粗心大意、不负责任,就有可能造成错误。 二、血样与患者信息不符合。在这几例“被艾滋”事件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认为他们只对血清标本负责,在他们这儿是绝对不会出错的,但究竟在哪一环节出错,不得而知。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在临床标本交接、患者信息输入登记过程中,一定要做到“三查三对”,如有可疑标本应及时协调临床科室以明确原因;如对标本持有异议,应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进行复查,以免漏诊。 三、血样被污染。标本离心、吸样时或洗板时标本间交叉污染,比如忘记换吸头。 值得警惕的是,不管是血清标本搞错了,还是血样姓名登记错误,都会导致一名真正的艾滋病病人“逍遥法外”。此外,如果是因为血样被污染,那么,所涉人员有可能就不止一个人。这种后果令人难以想象。
总 结 被误诊事件不仅会对患者本身造成巨大伤害,也会造成人们对医检、医院公信力的质疑。 患者和医生对检验科、对医院不信任,就成了医患关系的定时炸弹,一旦“爆炸”,对社会影响恶劣。 因此,为了满足临床和患者对检验报告的质量要求,检验科必须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做好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各过程的工作,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检验质量;建立健全检验科各项规章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一切检验操作尽可能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这些是减少工作误差的必要条件,也是预防与减少检验医疗纠纷非常重要的环节。 另外,检验科应该主动、经常地参与临床工作,增加与临床医生、护士的沟通,相互学习。比如,检验人员向临床医师介绍检验科引进的新技术、新设备及开展的新项目,让医生了解本院检验操作模式;培训临床医护准确的采血时间、采血量和正确使用抗凝管等,有条件的也可以将其制作成宣传册,为临床提供标本采集、储存、运送的标准化流程。这样可以避免标本质量不合格,避免因分析前误差导致的检验结果失真。 此外,检验人员也需要不断学习,及时掌握和更新临床诊治知识、了解因治疗或药物造成的检验过程中出现假阳性、假异常值等情况,尽可能排除样本的各种干扰因素,给临床提供检测结果的全方位、合理解释与建议。这样才能有效防范、杜绝医疗纠纷,更好地为临床和患者服务。 细心和责任心是每一位检验人员的基本素质,而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强化质量管理,则是检验工作的核心价值要求。这是对患者负责、对工作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正确选择,也是检验工作职业操守的基本要求,很有必要日复一日强调,不厌其烦地谨遵。 同时,检验人员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增强法律风险观念,只有严格操作规程,才能避免人为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干扰,才能减少对患者的伤害,同时避免因过失而将自己、科室、医院送上法律或道德的被告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