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三版:临床荟萃
 上一版    下一版  
殊途同归:DSA与超声介入治疗内瘘狭窄
气管支架植入 解决气管狭窄呼吸困难问题
便血,做结肠镜检查该不该
“吹气检查”,做对很重要!幽门螺杆菌常用检测方法比较
1
11 1 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殊途同归:DSA与超声介入治疗内瘘狭窄
 

殊途同归:DSA与超声介入治疗内瘘狭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 凯  王红林  文/图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由于血管内膜增生导致内瘘管腔狭窄、闭塞是AVF功能不良的最常见原因。
    既往传统手术解决方案是绕过狭窄、闭塞段在近心端重新吻合,缺点是会造成内瘘可穿刺距离缩短及较大开放手术创伤。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TA)是一项新兴起的治疗内瘘狭窄的微创介入诊疗技术,目前国内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医院开展。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较,PTA具有简捷、安全、高效、损伤小、恢复快及可最大限度保留血液透析患者宝贵的血管资源的优点。
    近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区血液净化中心利用PTA技术,分别在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对狭窄段内瘘进行介入手术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分别介绍如下。
病例一:DSA引导PTA
    DSA:瘘口附近Ⅰ型狭窄。经肱动脉入路,造影剂顺血流方向进入头静脉显影。(图①)
    手术方案:分别引入导丝及扩张球囊,对瘘口附近狭窄段进行扩张(图②),并对头静脉狭窄段进行扩张。
    扩张后,瘘口附近狭窄已解除,头静脉段狭窄也较治疗前好转。患者内瘘震颤明显增强。
    病人术后第二天应用内瘘进行透析治疗,血流量好。(图③)
病例二:超声引导PTA
    超声引导:患者头静脉穿刺区域存在Ⅱ型狭窄,瘘口附近未见狭窄,但是有一支反流至手背的静脉分流了主干的血流。
    手术方案:超声引导下对狭窄段进行扩张+结扎反流静脉。经头静脉入路,顺血流方向入血管鞘,可见穿刺区域狭窄段,狭窄段血流信号不连续(图④),对狭窄段进行球囊扩张。
    扩张后,狭窄段被纠正,血流信号饱满。
    患者术后第二天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血流量良好。
总结
    PTA微创介入技术(图⑤)治疗尿毒症患者AVF狭窄,可以分别在DSA与超声引导下进行,两种手段各有千秋、均存在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比如DSA对于血管显像整体观要优于超声,但是存在放射线辐射及造影剂损害;超声对于血流变化的观察更为细腻,但是对于复杂、曲折血管成像效果较差等。
    这需要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临床技能,切实解决我省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障碍,造福患者。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