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恭朴实 妙手仁心 ——巩义市人民医院手外科主任刘兆青小记 巩义市人民医院 冯占营 马鹏展
刘兆青,副主任医师,现任巩义市人民医院手外科病区主任,曾先后到无锡市手外科医院、解放军第一五三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等国内著名的手外科权威机构学习、深造。刘兆青先后获评“巩义市十佳名医”“巩义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巩义市十佳白衣天使”等,获得郑州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研究课题“碾挫伤致组织缺损肢体保全治疗策略临床研究”获得河南省百项职工优秀技术创新奖。 作为巩义市人民医院手外科的学科带头人,刘兆青带领他的团队不断钻研新业务、新技术,使手外科的发展驶入快车道,除了常规开展断指(肢)再植、手足部畸形矫正、手足骨与关节损伤、四肢组织缺损的修复及功能重建、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治之外,还积极开展新、精、尖技术。近年来,他及时发觉学科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发现不足,引进并独立开展Ilizarov(伊里扎洛夫)技术、手指全形再造技术等。 从事手外科工作20余年,刘兆青对医术精益求精,对病人全心全意,对学生循循善诱,对同事谦逊诚恳。每一次问诊检查,他都非常细心,不放过病人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台手术,他都十分谨慎,认真处理好每一个环节,不容半点儿马虎。对于中青年医师的培养,他制订详细的计划,全面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为的是学科健全,使不同病种的患者在手外科都能得到规范救治。 2017年5月,一名小腿下段开放性骨折后感染骨髓炎、骨折不愈合患者,来到巩义市人民医院手外科治疗。患者此前曾接受过数项常规手术治疗,有骨折复位外固定架固定、二次手术更换接骨板内固定、皮瓣转移修复皮肤缺损创面等,效果均不理想,感染仍然存在,骨折不愈合。这使患者态度消极,对下肢功能恢复不抱希望。 结合患者感染范围广泛、骨坏死缺损节段长等特点,刘兆青组织科室医护人员反复讨论,决定为患者实施坏死骨清除、Ilizarov外固定架骨搬运手术治疗。手术将坏死的胫骨清除后,测量出骨缺损长约8厘米。而对于骨髓炎的治疗,如果按照常规的创腔持续灌洗、植骨手术,显然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他们认为,术中安装Ilizarov外固定架,于胫骨近端干骺端截骨,手术后1周即可以缓慢牵拉,使胫骨由截骨端开始延长,并向远端逐步完成搬移,与踝关节近侧原骨折端“会师”;同时填塞感染病灶清除后形成的骨缺损空腔,可达到感染控制、骨折愈合的目的。 该项技术与传统方法相比,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了成功率,还为患者节省了费用。患者治疗至今,迁延不愈合的创面感染已经得到控制,患者也对下一步的治疗有了信心。今年,同类手术已经在该院开展了3例。在县级医院开展和推广此类技术,刘兆青带领的手外科专业团队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断指(肢)再植,是手外科常规开展的诊疗项目,也是基本技能。除了细微处显真本领,还要经得起时间考验。骨折复位、肌腱缝合,在显微镜下将血管、神经依次修复,这是需要医务人员聚精会神才能完成的手术。这种手术常常要耗费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技术过硬,理念领先,方能有新的突破。手指再造技术熟练之后,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全形再造手术,则要求更高。该技术可以达到再造手指与正常手指没有差别,能尽量保持手指完整性,满足患者对美学及功能的双重需求。这对施术者来讲,提出的要求有:统筹全局的指挥能力,周密的设计思路,精细的操作技术,敏捷的应变能力,坚定的必胜信念等,缺一不可。最长的一次,刘兆青带领团队经过近30个小时的连续奋战,解决了血管解剖变异、修复方法选择等困难,终于为病人再造出外观满意及功能正常的手指。 多年来,由刘兆青等开展的臂丛神经损伤的诊治,在补充科室短板的同时,填充了本地区的空白。对于糖尿病足的保肢治疗,刘兆青也提出了新的方案和设想,正在初步实践中。 他总是对同事们说:“来咱们科室做手术的病人不计其数,而这些病人大多是工人和农民,咱们会这个技术,哪怕再忙再累,也要给他们医治,尽可能为病人减轻痛苦。”他始终将病人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切实为病人减轻负担,屡屡被病人誉为“信得过的好医生”。护士长高俊可这样评价他:“刘兆青主任是一个平易近人、善解人意的人,他对手外科事业的执着追求与奉献,赢得了病人和同事们的爱戴与尊敬,具有可亲可敬的人格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