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药隔姜灸神阙穴 治疗原发性痛经
痛经是妇科临床最常见疾病之一,多见于未婚女青年,而且以原发性为多见。中医专家推荐用隔姜灸神阙穴治疗该病,效果显著。 准备材料 敷药材料:吴茱萸10克,肉桂5克,小茴香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以上诸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灸用材料:鲜生姜切成3毫米厚的薄片,用牙签扎十余个小孔。艾叶捣成艾绒,制成艾炷数个。 具体操作 操作方法:让患者平卧,用碘伏给神阙穴进行消毒。取上敷药5克,填满神阙穴,上盖鲜生姜片,然后在鲜生姜片上放艾炷,用线香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当肚脐及周围灼热难忍时,可以拿起姜片片刻。一炷燃烧完后再换一炷,连续施灸5~7壮。若姜片变干变薄,可更换姜片。 治疗时间:每个月经周期是一个疗程,必须完成3个疗程的治疗。第1个月经周期:月经来潮疼痛时开始治疗,每日1次,连续3天;第2、第3个月经周期:于月经前3天开始治疗,每日1次,连续6天。 功效理论 本疗法属于针灸的间接灸之隔物(药)灸和隔姜灸,是隔药灸和隔姜灸的结合。 敷药材料中,吴茱萸,辛、苦、热,归肝、脾、胃、肾经,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肉桂,辛、甘、热,归脾、肾、心、肝经,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小茴香,辛、温,归肝、肾、脾、胃经,散寒止痛,理气和中。乳香,辛、苦、温,归肝、心、脾经,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没药,苦、辛、平,归心、肝、脾经,活血止痛,消肿生肌。诸药共用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散寒止痛的作用。 灸用材料中,生姜为姜属植物姜的新鲜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生姜有嫩生姜与老生姜之分,隔姜灸应用新鲜的老姜。鲜生姜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姜片的厚薄,宜根据部位和病证而定。一般而言,面部等较为敏感的部位,姜片可厚些;而急性或疼痛性病证,姜片可切得薄一些。艾绒是取晒干净的艾叶碾碎成绒,拣去硬茎及叶柄,筛去灰屑,苦、辛、温,归肝、脾、肾经。《本草纲目》记载:“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人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隔药隔姜灸可使患者感觉温暖舒适,易于接受和坚持治疗,而且对证施药与传统灸法结合,发挥药与灸双重疗效。该疗法可温经散寒、活血祛瘀止痛,发挥内病外治优势,不仅止痛快,而且远期疗效好。 注意事项 防止晕灸:这是临床不多见的一种灸的不良反应,与晕针一样都是一种血管抑制性晕厥。它是由于强烈的刺灸等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血管(尤其是周围肌肉)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因而心脏的输出量减低,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性的脑血流量减少,而发为晕厥。发生的原因有体质原因、刺激原因、体位原因、环境原因等。发作时临床表现轻者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凉,摇晃不稳;重者突然意识丧失,昏仆在地,唇甲青紫,大汗淋漓,面色灰白,双眼上翻,二便失禁。若出现晕灸,应立即停灸,让患者仰卧,头低脚高位,保暖,给饮温开水或糖水。若出现昏迷者可急按其人中穴。必要时,配合施行人工呼吸,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穴、涌泉穴等。治疗前应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其恐惧心理。 防止烫伤:施灸时,若患者感觉灼热,可用镊子上下移动姜片,以减轻灼热感,防止烧伤。施灸的程度以灸至局部皮肤潮红不起疱为度,切勿烧伤。 (刘维忠 王世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