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表里同治的方证分析 □赵彦秋
“实人伤寒发其汗,虚人伤寒建其中”,这是对“表里同病,先后缓急”治疗原则的概括,即表证兼里实的要先解表后攻下,表证兼里虚的要先扶里后解表。但是当表里证的病机关系密切,里证不是大虚大实证时,却可以表里同治。那么在《伤寒论》中,有哪些方证是采用表里同治的治疗方法呢? 大青龙汤证 《伤寒论》原文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此证是外有表寒,寒邪闭表,阳郁化热,郁热扰心,所以用大青龙汤外散表寒,内清郁热,表里同冶。 小青龙汤证 《伤寒论》原文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原文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此证是外有表寒,内有水饮,导致水寒射肺,所以用小青龙汤外散表寒,内化水饮,表里同治。 五苓散证 《伤寒论》原文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原文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此证属表邪循经入里,影响了膀胱的气化机能,外有表邪,内有蓄水,五苓散既有发汗的作用,又有利尿的效果,所以用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同解。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伤寒论》原文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此证是外有表邪、内有里热的下利,所以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外散表邪,内清里热,表里同治。 桂枝人参汤证 《伤寒论》原文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鞕,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此证是外有表证、里有虚寒的下利,用桂枝人参汤温里解表,表里同治。 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伤寒论》原文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此证是轻度的少阴里阳虚,又兼有太阳表证,是太阳和少阴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用麻黄细辛附子汤温经发汗,表里同治。 (作者供职于濮阳市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