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受疾病困扰十余载 在郑州八院获新生 ——一个精神病患者15年的痛苦笔记 |
|
本报记者 董 菲 通讯员 席 娜
31岁,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正是为人妻、为人母的年纪,陈莉(化名)却因为精神疾病的困扰,无法拥有正常人该拥有的一切。 近日,陈莉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业务副院长、主任医师胡雄的救治下重获新生。 这里面究竟隐藏着怎样一段温暖人心的故事呢?这还得从15年前的一天晚上说起…… 布满阴霾的花季 少年陈莉之烦恼 那时的陈莉刚满16岁,还是一名中学生,正值花一样的年纪。有一次,连续几天的失眠让她颇感烦心,焦躁、痛苦也随之袭来。可是没过多久,这种症状又消失了。起初,陈莉以为是失眠引起的,就没有太在意。 时光飞逝,到了高考的日子,繁重的作业和频繁的考试再次让她感觉“压力山大”。她出现了幻听,感觉周围时常有“你没用,你不行”的声音出现,于是辍学在家休养。 随后,陈莉被当地一家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那时,陈莉一下子懵了…… 忍病痛赴高考 断断续续修完学业 坚强的陈莉并没有被病魔摧垮。接下来,她一边求学一边配合治疗。可喜的是,陈莉的病情随着治疗的深入逐渐开始好转,第二年她金榜题名,这让陈莉的父母感到非常欣慰。 一时间,金榜题名的喜悦与满足感使陈莉暂时忘却了精神疾病的困扰,但是好景不长,不幸再次降临到她的身上:在校期间,陈莉有时在课堂上会冲撞老师,课下经常与同学发生争执,时常感觉大家都瞧不起她,还产生了严重的幻听。陈莉的父母知道以后,考虑到陈莉之前的精神分裂症病史,于是赶紧将陈莉接回家中治疗。随后,陈莉的病情再一次被稳定住,她就这样断断续续完成了学业…… 丈夫知情无奈离去 幸福婚姻终成泡影 陈莉大学毕业后不久,便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而且遇到了后来的老公。一切都水到渠成,陈莉与大多数女孩子一样幸福地步入婚姻的殿堂。 婚后第二年,他们迎来了自己的宝宝,但是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陈莉在坐月子期间患了产后抑郁症,觉得自己就像废人一样,无法很好地照顾孩子,时常有一种要掐死孩子的冲动。 不久,丈夫发现了她的异常,细心询问下,她把婚前隐瞒的病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丈夫。丈夫得知以后,立即将她送往当地医院治疗。 令人唏嘘的是,经过长达3年的治疗,陈莉的病情不但没有得到控制,她的脾气还变得非常暴躁,时常与家人发生口角,最终导致婚姻破裂。 离婚以后,陈莉勉强坚持上班,但是每逢春季和秋季病情就会复发。每次发作都要持续一两个月。后来,周围邻居得知陈莉是精神病患者,都渐渐疏远了她。 挥之不去的精神疾病困扰如同阴霾一样笼罩在家人心中。“拿什么拯救你?”父母心疼陈莉,不忍心看着她就这样忍受精神疾病的折磨。 排除精神障碍困扰 重回正常人生活 经多方打听后,父母带陈莉来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找到了胡雄。 经过细致观察、详细的病史询问以及专业的检查,胡雄高度怀疑陈莉得的不是精神分裂症,而是双相情感障碍。 “这种病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的一组精神障碍,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时常伴随有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大多数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每次发作多可缓解,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胡雄说,由于陈莉病情多年反复发作且服用了大量的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不仅增加了诊治难度,还特别容易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15年来,我们带着陈莉去了多家医院,都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说是她患的是双相情感障碍,我们真的有些不相信,你能不能给一个承诺?’当时,陈莉的父母激动得难以置信。直到调药一个月之后,陈莉病情逐渐好转,他们才从内心接受这一诊断。”胡雄回忆道。 “有些幸福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据胡雄介绍,双相情感障碍是精神科临床治疗的一个难点,很容易和精神分裂症混淆。精神疾病的诊断,不像综合医院那样,依靠准确的化验单,或者一项客观的检查;精神疾病的确诊主要依靠精神科大夫和患者通过耐心询问、认真倾听、详细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通过扎实的心理学功底,从整体上把握患者疾病的现状。 胡雄还说,单纯的药物治疗常常不足以完全控制双相情感障碍的症状,最好是与有经验的精神科医师配合,密切监测药物的使用,同时进行有效的联合用药、心理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家庭成员的支持。 如今,病情好转的陈莉重新回归正常人的生活。正如她所说:“有些幸福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真心感谢胡医生和医院的医护人员让我重获新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