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芳
案例:河南某高校大三学生小兰(化名),学习时注意力不能集中,并伴有烦躁、睡眠差、情绪低落、易疲倦、易激惹等症状。于是,小兰一度与同学们的关系比较紧张,被家人送到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就诊。 接诊医生经过询问病史后得知:两年前的寒假中,正值春节期间,小兰与几位同学和朋友聚餐时,邻桌一位正在吃饭的老先生突然头晕眼花,随即晕倒了。他们立即拨打了120。急速赶来的急救人员给予急救处理后,老先生逐渐苏醒了过来。小兰看到救护车远去的影子,突然感到心慌、头晕、紧张、害怕,面色苍白,甚至有一种窒息感等。同学们立即把小兰送到附近一家诊所诊治。医生给她打了一支镇静剂。小兰休息两小时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可是,从那天起,小兰总是担心自己随时有生命危险,并伴有失眠、烦躁、头痛、食欲不振、生理周期紊乱等,导致她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无奈之下,小兰只好多次请假休息,并反复到医院接受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情况。有一天晚上,小兰再次出现心慌、头昏等症状,同学再次将其送到医院就诊。接诊医生进行综合分析后,初步诊断其为广泛性焦虑症。 分析:广泛性焦虑症是指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常表现为心悸、亢进发作(精神性心脏病或心脏神经官能症),以及伴有晕倒、恐惧、神经性呼吸困难发作等症状。患者整天处于惶恐不安之中,无法解脱而感到痛苦。长此以往,则会出现抑郁情绪,严重时导致自杀。 患有焦虑症的患者往往处于这样一个过程:“焦虑→逃避日常生活工作→空闲→更加焦虑→逃避更加严重”。小兰认为应先休息一段时间,等情绪调整好了再继续学习,但这样做适得其反。因为患者有焦虑症并伴有抑郁情绪,越有空闲时间,越容易胡思乱想,焦虑症状就会更加严重。 根据小兰的病情,主管医生采取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比如配合情绪稳定剂)的方式进行治疗。首先,帮助小兰全面了解心理障碍的相关知识,让她认识到其心理障碍和自己过于严谨、敏感的性格有关。小兰目睹老先生发病只不过是“导火索”,点燃了其性格缺陷这个“炸药包”,导致“怕”字出现,心理障碍发作。针对这种情况,应引导患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逐步摆脱病态思维的困扰。其次,应定期做心理治疗,比如“学会倾诉”“转移注意力”“自我反省”“放松训练”“自我催眠”等方法。患者还要坚持上学或上班,不让自己空闲下来,否则那些负性思维会乘虚而入。最后,在症状有所减轻后,应鼓励患者进行反思,逐步消除自己的性格缺陷。总之,如果患者心理焦虑症状比较严重,以致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等,通过以上方法进行调节但症状无明显改善的话,一定要到专科医院就诊,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经过两个多月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小兰原有的症状消失了,病情逐渐有所好转。半年后,小兰打电话告诉医生:“目前,我恢复得很好,谢谢!”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精神病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