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尚慧彬
桃李失巨匠,天下伤心花溅泪;岐黄去大师,中原埋骨土生香。 2017年5月23日,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首届国医大师李振华先生因病与世长辞,享年94岁。消息传来,万人同悲。先生悬壶济世60余载,救治病人无数;躬耕杏林,以育人为至乐,桃李满天下。如今大师归去,然留风范长存世间。
救人无数的国医大师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李振华1924年出生于河南省洛宁县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当地名医。先生幼承家训,白天帮父亲拯溺扶危,夜晚点灯苦读医学典籍。父亲的言传身教,不仅让先生学到了精湛的医术,还将“真善为本,济世成德”的教诲铭刻于心。 1940年豫西大旱,饿殍遍野、霍乱流行。正在读高中的李振华,遵从父命,辍学回家学医。就是在这个时期,先生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基本功。即使在70多年后,已经是国医大师的先生说起这段经历,依然认为这段时间的学习对他的一生至关重要。 1970年初,河南一些地区暴发流脑疫情,他运用中医药挽救了许多危重病人的生命,还及时总结经验发表论文、出版专著,扭转了中医不治急病的偏见,显示了中医在治疗急性病、传染病中的优势。 当时,洛阳地区发生流脑疫情,先生与其他医疗队员一起冒着大雪去抢救患者。一位女患者高热、昏迷、抽搐,病情十分严重。先生采用清热解毒、熄风透窍法为患者治疗疾病,第二天,患者就退热、清醒了。在先生带领下,医疗小组用此方先后治愈了近百位流脑患者,及时控制了豫西地区的疫情。 不久之后的秋天,禹县乙脑流行,先生又冲锋在前,带领医疗小组迅速赶到集中收治病人的一个庙宇。当时,大殿里哭声一片。先生临危不乱,沉稳施治,患者在治疗小组的精心治疗下陆续康复。先生在这次疫情应对中共治愈了100多个乙脑患者,以及20多个患者的偏瘫后遗症,被当地人称为“活神仙”。 先生擅长治疗脾胃病,临证时注重保护脾胃,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有着确切的疗效。一位患者在被诊断为胃癌前病变后找到了先生,那时先生已近90岁,多数时间都是躺在床上,但是依然精心为患者治疗疾病。经过1年多的调理,患者专门拿着胃镜检查结果向先生报喜。 一次次的疫情,一个个的患者,就像一场场对病魔的“战争斗”。在对疾病的“斗争”中,先生从病魔手中抢回了无数宝贵的生命。正是在这些“战斗”中,先生由一名基层医生成长为著名中医药专家、国医大师。这基于他勤奋踏实、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不懈的创新精神,高尚正直的人格以及坦诚豁达的性格。
桃李满园传岐黄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先生一生,从教50载,育人无数。即使年事已高,退休在家,他也依然诲人不倦,只要学生愿意学,他就不惜气力,倾囊相授。 先生90岁高龄时,记者曾去探访他,他告诉记者:“有生之年,我有3个心愿:一是尽量多看病,多看一个是一个;二是多写书,总结一点儿是一点儿;三是多培养学生,传承一个是一个。”当时说起这3个心愿,先生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 “现在,我最想办的事儿就是把经验传授给学生们。国家对我有很大期望,为我成立了工作室。只要学生们愿意学,我肯定无条件地、毫无保留地把经验传授给他们。”先生说,“知识是大家的,只有更多人学会了,才能给更多患者治好病,这才是最大的善事。” 如今言犹在耳,先生已驾鹤西去。 先生退休之前,长驻三尺讲台,把岐黄精神播撒到万千学子心中;退休之后,仍带教十几个学生,把讲台转移到病榻上,仍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大家。除了自己的弟子,慕名而来的学生,也能得到他的真诚指教。看到学生们有了成就,是先生最快乐的事情。
坚守大医之道 为中医药事业鼓与呼
先生有大眼界,胸中有大格局。他念念不忘的不是一时一事,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他在各种场合为中医药事业奔走呐喊。1980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二届科技代表大会上,他呼吁解决中医后继乏人的问题,并写了内参报告,引起了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之后,河南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培养中医药人才,比如招收中医师子女为中医学徒,在全省“赤脚医生”中选拔人员培养中医等,如今,这些人都成了中医药的骨干力量。 在1991年的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中医界代表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他首先提议对其中的“中西医工作要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进行了修改,得到了大家的赞同,于是集体写出提案。后来《政府工作报告》将这句话改为“要把中西医工作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2016年初,国务院第123次常务会议研究和讨论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战略规划》)。这是继2009年4月国务院在出台《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若干意见》后,又一次就中医药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先生听闻之后非常高兴,认为中医药发展迎来了好时机。以往中医药的发展规划都是行业专项规划,这次是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此举标志着我国已把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范畴。 先生常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忧心:中国的中医医院有些不足,仅占全国医院总数的6%;中国的西医师有157万人,而中医师只有27万人;而且中医药服务的应用受到一些人为限制,资源利用很不充分;中医药资源总体不足、基础薄弱的状况还未得到根本改善……一桩桩一件件都挂在他的心上。即使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仍向前来探望的领导、学生、朋友询问有无关于中医药的新政策。 他就是这样以中医药振兴为己任,为中医药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悬壶六旬尽天职,但愿世人寿而康。这是先生为自己所做的精神写照,也是一代大医对后学者的鼓励与期许。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