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第三版:管理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打牢基础 航空医疗才能“飞得稳”
建好医联体须有内生动力
新郑市人民医院人民路院区医疗信息化系统如期上线
王松芳:精神疾病患者更应该受到尊重和保护
职业健康“礼包”送给劳动者 郑州市职业病防治院开展职业健康知识系列活动获好评
1
11 1 2017年5月13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打牢基础 航空医疗才能“飞得稳”
 

□武秀昆

 

    航空医疗服务作业是通用航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立体救援网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开展联合救援、综合救援、异地救援和远程投送的重要方式。
    自2016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以来,航空医疗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各级地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疗卫生机构纷纷与通用航空运营商开展合作。一时间,航空医疗成为一种时尚,但科学把握显得非常重要。航空医疗飞行是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的经营性服务项目,在各种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况下,推进航空医疗事业发展要夯实基础,稳中求进。
基础功课要做足
    航空医疗飞行属于高危作业。直升机是航空医疗作业飞行的主力机种,相比固定翼飞机安全系数较低,加上航空医疗作业主要在城市上空飞行,出现问题或故障不仅有可能导致机毁人亡,涉及空勤人员、随机医务人员和服务对象,还有可能波及地面人员。因此,已经开展或尝试开展航空医疗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应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
    开展航空医疗服务,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形式都离不开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务人员的参与。但医学与航空“隔行如隔山”,大多数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对通用航空方面的知识与规矩知之甚少。这也是为什么目前航空医疗服务蜂拥而上令人担忧的原因。发展航空医疗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通过学习和培训,让从业人员对通用航空运营常识及基本规律有所了解。
多学习先行者的经验
    推动航空医疗体系和机制建设,应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以便开好局、起好步。应选择起步较早的成建制的专业化航空力量,如航空护林、救助打捞、警务航空等,将航空医疗的一些先行者作为调研对象,进行广泛调研,总结一些成功的经验。再比如,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北京999急救中心)是目前国内唯一拥有固定翼和旋翼专用航空器的医疗卫生机构,在国内最早开展专业化和规范化航空医疗服务,积累了大量的作业飞行经验,先后承担了远赴非洲救治、转运伤员等重大任务。这些先行者在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
着眼全局 科学规划
    发展航空医疗事业在战略谋划及宏观把握上必须全国一盘棋,既要分级分类、区别对待,又要统筹规划、科学建设。通过做好顶层设计把握发展方向和基本原则,明确工作路径及发展路线图,以期不走弯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医疗救援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选好突破口和着力点。鉴于航空医疗这一新生事物的特殊性与复杂性,有必要通过试点建设,为全面推进积累经验,探索道路。
    发展航空医疗事业目前急需解决复合型跨界人才稀缺的关键问题。无论规划建设的专家,还是运行管理的行家及具有上机执业资质的医护人员等,都需要尽快培养。目前,这方面的探索已有起步,相关部门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方式为全国各地培养航空医疗人才。
    鉴于航空医疗服务是全天候作业,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知名的三级甲等医院)一定要建停机坪,以满足医疗救护昼夜起降的需要。另外,尽快建立国家航空医疗救援队,满足我国对外交往和救援的需求。笔者认为,以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航空医疗队为基础建设国家航空医疗救援队就不失为一个理想的选择。
    (作者供职于平顶山市急救指挥中心)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