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检验人员多次复检避免误诊误治 |
|
本报讯 (记者李 季)4月4日,开封市儿童医院检验室工作人员通过多次复检分析对比,确诊一例EDTA(乙二胺四乙酸)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的罕见病例,避免了误诊误治,确保患儿获得精准治疗。 4月4日8时许,患儿李亮(化名)因鼻出血就诊于开封市儿童医院五官科。当班医师为患儿进行体格检查后,开具凝血功能检查及血常规检查单。当日9时许,患儿在该院检验科采集静脉血标本,进行临床实验室检测。血常规初检后,血小板显示为87×109/升,略低于正常参考值下限(100×109/升)。遵照实验室日常标本复检规则,标本于首次检测后1小时内数次复检,患儿同一样本血小板绝对计数值从初检时87×109/升逐步减低至12×109/升,当班人员遂联系检验科形态室检验人员,结合患儿血常规血小板直方图和外周血涂片形态学检查结果,最终确认为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样本,改抽枸橼酸钠抗凝剂后,联合形态学,直方图,经数学换算后,最终确认患儿PLT(血小板)绝对值为330×109/升。经过检验人员、主管医师、患儿家长三方沟通后,最终诊断结果为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当班医生不禁感叹:“上班十几年了,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例此类病例。”医师对患儿对症精准处理后,患儿家长满意而归。这避免了一起因少见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假性减低发生的误诊误治。 专家告诉记者,血小板是临床常用于诊断及判断疾病进展的指标。目前,血小板的检测主要依赖全血细胞自动检测仪检测,而在日常检验工作中,经常碰到血小板增高或减少的样本,其中不乏一些假性增高和减少的情况,其中EDTA依赖性血小板减少就是其中较为罕见的一种,国外文献报道发生率在8/10000-9/10000之间,机理是由于EDTA盐作为抗凝剂的抗凝血,血小板相互聚集而发生血小板计数减少的假象。EDTA是国际血液学标准委员会1993年推荐用作血细胞分析的抗凝剂,此抗凝剂以其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较好地保持血细胞形态而被ICSH(国际血液学标准委员会)认定,并得到广泛使用。EDTA-K2:偶可引起血小板聚集,造成血小板计数的假性减少现象,国内报道较少,病例数不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