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名医 一世传奇 |
|
——写在王庚贤先生百年诞辰之际
本报记者 文晓欢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名医辈出。 在中原中医的历史长卷中,一位老人曾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继祖业、开新风、传薪火,成就绝学,一生低调行医却难掩大名。解放前,他医术高超,声闻家乡方圆百里;新中国成立后,他参与组建河南中医学院(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改革开放后,他在全国首开中医不孕不育专科门诊,为渴盼子女的家庭圆梦。 这位老人便是王庚贤,一位从黄帝故里、中医世家走出来的名中医。 4月15日,纪念王庚贤先生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将在河南省人民会堂隆重举行,公益活动将贯穿全年,惠及百姓。 王庚贤的儿子、学生、郑州美信中医院院长王广宇说:“父亲给我们留下的宝贵学术和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我们弘扬国粹,传承创新,服务广大群众。” 王氏中医迎传承“转折人” 300多年前,在新郑县(现为新郑市)辛店乡(现为辛店镇)柳湾村范河庄,王兆隆开启了由他而始的王氏中医世家,迄今已传承七代人。 1917年3月19日,作为王氏中医第六代传人,王庚贤诞生。 王庚贤的女儿王建宇说:“父亲很早就被爷爷王承中带在身边,接受了爷爷在识药、采药、把脉、开方等方面的悉心教导。长期的耳濡目染,加上学习极其用心、勤于钻研,及至年长,父亲已是新郑一带治疗疑难杂症的名医。” 如今,不少老新郑人还知道——县城东街(向阳街)25号,有一位“王先儿”,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有病人找到家里看病,经常是早来早看、晚来晚看,还不收一分钱。 “病人多,从院子里面排到院子外面,由于父亲不看完不肯吃饭,家里就养成一个习惯:到了饭点儿做好饭,我们先吃,从不等父亲。但即便如此,等他吃饭的时候,饭菜也常常热了多次了。”王建宇回忆说,“我们心疼父亲,就只好先给他端碗水,让他润润嗓子。” 其实,在王庚贤之前,王氏中医前五代医师也已经各有成就——王兆隆创立了独有的王氏中医医学;第二代传人王启明开始了王氏中医向不孕不育发展的方向;第三代传人王宏铎带领王氏中医从解剖学中汲取营养;第四代传人王楷林让王氏中医与西医结合;第五代传人王承中开王氏中医走出国门的先例。 不可否认的是,前几代王氏中医传人都是立足自家平台,造福一方百姓。从王庚贤这里,王氏中医才真正开始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 一棵树木,只有扎根沃土,才会根深叶茂,才能遮风避雨。 抽调省城引“夺人风波” 1956年,河南省政府决定抽调全省名医,组建集科研、教育、临床于一体的河南中医学院。当时年近不惑的王庚贤名列其中,从新郑来到省会郑州。 “当年明确分科室时,还是我去给老先生的诊室钉的牌子——肛肠科。”今年85岁的曹钟刚,当年就在河南中医学院负责病案管理工作。他说,虽然王庚贤被定岗在肛肠科,但是很多人都知道,王庚贤是一个多面手,治病经验丰富,中医内科、外科治疗技术都非常好,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没多久,大家的这一认识再次得到印证。 “有一天我起床上班,发现大厅里有好多人围着墙上贴的一张写满字的大红纸议论。”曹钟刚跑过去一看,发现那是一封《意见书》,由新郑县人民医院写给河南中医学院,大意是“要求河南中医学院把王庚贤还给我们。没有王庚贤,新郑就没有名医了;如果学院组建缺人,我们拿其他人来换,多少人都行!” “言辞间,大家都能感受到书写者的情绪很激动。”曹钟刚回忆说,河南中医学院赶紧派人做工作,向来人解释其中的误会,说这是省政府的决定,抽调全省名医名家组建河南中医学院,是发展河南中医药事业的需要。经过充分沟通,这场“风波”才平息下来。 事实上,王庚贤到达郑州后,在1973年还曾掀起另一场“风波”——举家迁入省会郑州。这件事之所以能成为“风波”,是因为在当时,个人想要迁移户口都很难,更别提举家迁移户口了;更何况还是从新郑迁入省会郑州。 据王广宇介绍,“我们之所以有此‘福利’,是因为父亲医术高超,省里领导为体现对特殊人才的重视,一路开‘绿灯’,我们全家人才得以不再分居两地,在郑州团聚。” “这件事让王老先生更出名了。尽管名气这么大,他为人却非常和善,没有架子。”似乎是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曹钟刚挺直上身、轻敲桌面,神色端庄地说,“当年我30多岁、他40多岁,我跟他住在一个宿舍。他在门诊忙了一天,下了班,病人找到宿舍他也给看,人多时要看到晚上10点;见我对医学知识感兴趣,没病人时,他就给我讲方剂,讲中医治病经验,讲接诊的经典案例等。往往这么一聊,就是好几个小时,他一点儿都不嫌弃我是个外行。” “他还无偿捐献秘方,熬制白头翁汤。”曹钟刚还记得,这种制剂是500毫升的瓶装消炎、清热药,疗效好,批量生产后造福了许多病人。 殷殷带教安享师徒情 3月30日上午6时,信阳市淮滨县人民医院肛肠科主任李连富已经坐上了开往郑州的火车。 7小时的颠簸,李连富却不觉得劳累,甚至有种隐隐的激动——此行他要去见的是老师王庚贤的家人。 “1984年11月至1985年12月底,我从乡镇卫生院来到郑州,跟着老师集中学习了13个月。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他仍悉心教导我。”李连富说,“老师在世时,我每年都会去看望他。” 斯人已逝,但他的音容笑貌仍然深深镌刻在李连富的脑海中。李连富清晰地记得,诊室内,煤炉子上搁着铁锅,王庚贤一边操作一边轻声细语地教导他如何熬制“化管锭”:“把白砒、白矾研成细末放入铁锅内,用碗盖住,碗周围要用潮湿的细砂封紧,只露出碗底……” “先用文火烧1小时,然后改用武火烧一个半小时,再用文火烧半小时。”李连富说,这3个小时里,王庚贤一刻不停地给他讲解注意事项、药性、药理等。 等锅凉了,王庚贤又带着李连富来到一块空地上,两个人合力挖了一个1尺(1尺=0.33米)多的深坑,把铁锅埋进去,等24小时后再进行处理。 “老师就是这样带教的,像大人教小孩子一样,手把手示范、讲解,避免一丝一毫的出入且毫无保留。”李连富说。 “老师还不时把我叫到他家中,语重心长地跟我说,‘虽然你主要是来学习如何治疗肛肠疾病的,但你来自基层,学习的医术最好全面些。’他要多教我一些中医内科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方子。”提及往事,李连富眼眶泛红。13个月形影不离的跟师学习结束了,可师徒情长。回到基层后,遇到疑难病人,李连富总是向老师求助。 事实上,这段时间的学习,也改变了李连富的命运。回到乡镇卫生院后,因技术高、疗效好,李连富被调到淮滨县中医院组建肛肠科,后来又被调到淮滨县人民医院组建肛肠科。 “我没有直接跟师王老先生,但我的同学跟着他学习,我相当于间接受教。老师传达出的两个从医理念令我至今难忘。”郑州美信中医院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王在德坦言,王老先生常说,病人对医生的要求无非两点:一是精湛的医疗技术,二是高尚的医德。做医生,照着这两点做就对了。 躬耕杏林获美誉“王三多” 随着就诊病人越来越多,王庚贤的名气也越来越大。 临颍县工人李某,结婚8年,夫妻感情很好,但妻子一直不孕。检查后,李某被确诊为无精子症。 深感绝望的李某无意中在报纸上看到王庚贤治愈不孕不育的报道,便连夜写信向王庚贤求助。 很快,王庚贤给李某写了回信,这让李某重燃治病的信心。李某到郑州就诊后,带着王庚贤开的“补精汤”返回家乡。 5个月后,李某的妻子怀孕了。向王庚贤报喜时,他们寄来了孩子的满月照片。 “补精汤,由鹿茸、沙苑子等30多种药材组成。在此基础上,根据个体病情不同,随证加减:肾阴虚者,益肾滋阴;肾阳虚者,温肾助阳;寒者,益肾温精;热者,滋阴养血……”王建宇介绍说,“父亲对中药的灵活运用常常让我们惊叹,结果往往是药到病除。” 著名诗人苏金伞在《河南日报》(1983年12月29日)上发表的《病后》一文,也见证了王庚贤的高超医术。 1981年,因得了气管瘤,苏金伞在北京接受了手术,但术后伤口一直不愈合,为此前后又做了两次手术,但问题依旧没有解决,伤口流脓流血。听人介绍王庚贤治病经验丰富,苏金伞请王庚贤诊治。 “王大夫给我治了整整一年,根据伤口变化情况,他随时更换药物,有些药是他亲手配制的。他寻找一种昆虫,这种昆虫的名字叫‘倒退’。他捉虫的时候,用手拍拍沙土,虫子就能从洞眼儿里退出来,这种虫子走动时也是倒着走的。他用这种虫子制成一种药面,名为‘倒退散’,给我用药后疮口逐渐缩小。最后,他用白杨树皮熬成药膏,用药后疮口终于愈合了。”文中,苏金伞写道,“对于疮口愈合,我说不出有多么兴奋,对于王庚贤大夫,我真不知道该怎么感激。” 类似的病例不胜枚举。几大箱子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见证着王庚贤一个又一个治病的传奇故事。也正是由于“秘方多、偏方多、特效方子多”,王庚贤被大家尊称为“王三多”。 当进一步追问为何王庚贤“秘方多、偏方多、特效方子多”时,高申贤打开了话匣子:“姑父是在用哲学思维看病,所以技艺日益精进。” 高申贤并不在卫生系统工作,但每次与王庚贤见面,他们最爱聊的话题就是“医”。高申贤回忆:“姑父常说,没有哲学思维,没有科学态度,咋能看好病?医生看病,一定要能够回答4个问题:第一,这是啥病;第二,为什么得这个病,主要原因、次要原因是什么;第三,该怎么办,如何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第四,治疗中如果发现了新问题该怎么处理。疾病是在时刻变化的,医生对新症状要有办法。” “父亲还给这番话起了个名字,叫‘物联展’。”王广宇补充道。物,就是物质第一性,看病要实事求是;联,就是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要用整体思维去诊断、治疗;展,就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疾病,一切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中。 首创不孕不育专科门诊 20世纪80年代,王庚贤退休了。 “想到爷爷曾寄予厚望的‘豫茂春医馆’(1938年由王承中创立。国家实行公私合营后,王承中和王庚贤主动将其捐献给国家),想到祖辈们一代代苦心钻研的‘优生胎教’,父亲决定将王氏中医不孕不育的研究成果发扬光大。”王广宇说,“父亲想开一家不孕不育中医门诊。” 但是在当时,放眼国内,还没有一家此类门诊,国家能允许吗?相关政策会不会变化?王庚贤的心里也没底儿。 几番思量,王庚贤下定了决心!在从医路上,他接诊过不计其数的求子病人,无子家庭的痛苦历历在目。中国人看得最重的就是血脉传承,中医可以在辨证调理的基础上,解决很多病人的不孕不育问题;创立门诊,能够更好地造福病人。 1983年,“庚贤中医门诊”在郑州人民路8号开业了,是原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的国内第一家不孕不育专科门诊。 门诊开业后,全省乃至全国的病人蜂拥而至。1995年,荆女士也找到了这里。 “看,这就是我儿子的半岁留念照片,俊吧?”荆女士指着照片,满脸洋溢着当母亲的骄傲和幸福。事实上,这张照片是20多年前拍的。如今,荆女士已经60岁了。 “可能是没孩子的日子太痛苦了,所以我经王老先生治疗后怀孕的事情过去再久,一提起来还是高兴、激动。”荆女士的故事并不特殊,像许多婚后多年怀不上孩子的人一样,来自周围的压力,一度让荆女士下班回自己家时都低头绕路走,生怕碰见熟人。她的求医之路也十分坎坷,在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能去的医院都去了,可肚子还是没动静。 “找到王老先生时,我没敢抱太大希望,就是想试试看。”荆女士说。她对王老先生的印象很深刻:中等身材,胖胖的,有些富态,看着很慈祥;不爱说话,但看病特别细致,仔细问、认真听;把上脉,他就把脸移过去,不看人,凝神静思,把把停停,再把,然后开方;他开的药是核桃大小的黑药丸,一天吃一丸,先吃十几天。 “我中间去调过方子,谁知第三个月就怀上了。”荆女士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打那以后,我至少领了几十个病人找王老先生求医。这些人为怀孩子也饱尝辛酸,后来他们也都怀孕了。” 传承大医风范 1957年12月,王氏中医第七代传人王广宇诞生。 王广宇眉清目秀,为人低调温和,最得王庚贤真传。但生于中医世家、长于名医身边,王广宇的起点却是赤脚医生。也正因此,他见证了农村缺医少药的他,对病人很有同情心与爱心。 1983年,王广宇与父亲合办庚贤中医门诊,给父亲做助手。王广宇很快发现,自己再忙碌,哪怕顾不上吃饭、喝水,也只能看几十个病号;扩充专家队伍,一天也不过服务数百个病人。 “父亲常对我说,做医生要富有同情心,要体察病人的痛苦,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让中医发扬光大!”王广宇说,也正因如此,怎样服务更多人、救治更多人,成为他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这样的思考中,王广宇研发了药物利湿化瘀栓(曾用名为前列泌尿栓),用于男性不育的治疗,曾荣获香港国际药物研究会金奖,并于2014年成为国药准字号产品;创建郑州美信中医院,把先进的检测手段引入纯中医治疗,突破了中医的局限性,实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以民营医院的身份,收购豫西最大、批准文号最多的药厂,带来王氏中医和医药的比翼齐飞。 可以说,在王广宇手里,王氏中医进一步发扬光大。但在骨子里,王广宇恪守父亲的教诲,热爱中医,努力传播中医药精髓。在传承、创新中,王氏中医走向世界:在北美开办了中医医院,利用中医药的优势,控股“加拿大白求恩试管婴儿—不孕不育医学中心”。 “为什么要在国外创办医院?这是对中医的情结使然。我们想在一个很高的平台上,借助西方最先进的技术,但落脚点仍是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孕不育。”王广宇直言,“我坚持的,是提升中医及中医药在国际的影响力。” 王广宇深信,除了精准、先进的仪器,西方求医者也需要中医的个体化诊疗方案,也需要中医“因人、因季、因地制宜”的辨证施治。 如今,王氏中医经过七代人的传承和积累,在王广宇这一代,不仅名扬中原大地,而且走出了国门,让人倍感振奋。 如今,王广宇已是耳顺之年。在父亲诞辰百年之际,他默念:“父亲,您对中医的热爱、对医术的追求、对病人的深情,是我所有力量的源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