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中医专家在笔者面前唉声叹气,说跟着他实习的研究生的中医基础知识太差了。然后,他就开始感叹“中医的命运”。笔者认为,他是一位热爱中医的人,于是就反问他:“这是老师没当好的原因吧?”他不好意思地笑了。 中医究竟怎么了?笔者认为,实际上,不是中医理论和技能出现问题了,而是运用中医的人有问题了。运用中医的人能力不行,不能说成中医不行。中医理论知识代代相传,比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中医书籍浩如烟海,奥秘都在典籍里边呢。尤其是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医书都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到。平时,你可以看头条、看明星绯闻等。但你同样可以看中医书籍。可是,很多人不愿意这么做,认为中医太枯燥。比如如果认真背诵一首中药方剂汤头歌,不过十几分钟的事情;可是,如果不认真背诵,可以不会,那么当你用到这些知识的时候会发现这真是一种遗憾。 一个学中医的学生,背书一年、跟师两年,就可以“出师”了。在这3年中,学生会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比如学会了中医经典,学会运用中医知识为患者治疗疾病,具备中医思维后继续进行临床实践就可以了。但是,现在的人似乎都不是这样:上大学5年、读3年博士、3年临床、3年住院医师等,这么多年里,他们并没有真正开展中医诊疗。这也就不觉得奇怪了。中医药大学生说起来是科班出身,但其内心是“虚弱”的,在中医面前自觉技艺不精;在西医面前也觉得诚惶诚恐。这就成为一些人不认可中医药大学生的根本原因,以致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成果甚至被否定。 事实确实如此。任何一个中医药学生都应该思考在大学期间,在中医药方面干了一些什么!从整体上来说,认为学生不行的教师、医师,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或者教育方式。中医药院校、教育部门、中医管理部门等应该高度重视这种状况,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促使中医人才辈出。那么,中医也就会赢得尊重,进而会发展、创新。 很多人似乎不屑于此,因为有人认为学习中医毕业后不好找工作。这也许是事实。按照现在大医院招聘人才的标准,即便是医圣张仲景去了也会“四处碰壁”。医院没有实力发展中医吗?不是,是因为没有重视中医。多年来,实践证明,但凡重视中医发展的中医医院,现在医院的中医发展得都特别好。现在,群众喜欢中医,想应用中医疗法来强身健体,那么这些中医医院就重新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而那些不重视中医发展的中医医院过去不行。现在也不行。这不是危言耸听,是事实。 因而,负责任的中医人必须顾护中医后继之人。水平不足者,特别是中医教师应抓紧时间“充电”,然后带教中医学生;中医水平高者,应努力发掘有潜力的中医“苗子”,进行精心培养,为“杏林”多做一些贡献。作为教师,只是埋怨学生、认为学生的水平低,却不进行认真带教,学生就永远不会进步,甚至会从此抛弃中医。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这修行暂且不说,领进门就是个大学问。作为教师,能不能、会不会领学生进门呢?笔者认为,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现在,中医应开展自我批评活动,要学会正确对待别人的批评。作为中医人就应该用真正的医疗技能来应对各种质疑。 (一 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