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玮玮
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全民健康保障工程包括健康扶贫、妇幼健康保障、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疑难病症诊治能力、中医药传承和创新、人口健康信息化等工程建设。这是“十二五”以来,中央针对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与深化医改相关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等突出表现的五大问题提出的。《规划》指出,要加快实施分级诊疗制度,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和资源下沉,在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条件的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分级诊疗是我国近些年来所采取的重要医改措施,目的是推动患者有序就诊,解决患者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在现有的医疗模式中,“三甲”医院在医疗技术、医疗设备、人力资源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但绝大多数“三甲”医院的医疗优势被一些常见病、普通病弱化,导致“三甲”医院在合理分配自身优势资源的时候力不从心。相反,由于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不足,导致患者远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拥向大医院。要想解决这一难题,根本办法是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如何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强起来,让老百姓放心去?强基层主要强什么?笔者认为,首先,要合理配置县乡医疗资源。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导致基层群众看病难的主要原因。这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各级医院之间的投入不平衡,导致城乡医疗资源两极分化,优质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医院,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诊疗设备、技术力量上与城市医院的差别很大,造成了基层群众把上大医院看病作为第一选择的现象。要逐步改变这一现象,政府要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力度,控制城市医院的盲目扩张,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提升,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技术力量和硬件设备上强大起来。逐步更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查设备,运用信息化手段,实行城乡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比如建立区域影像会诊中心、心电会诊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病理诊断中心、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充分利用县级医院的技术和设备优势,实现优质医疗技术资源的县乡共享,以此来缓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力量薄弱、诊断能力不足、消毒设施不健全的问题。 其次,要建立紧密型医联体。通过建设各级医联体,促进医疗资源整合是我国医改实践的热点之一。《规划》明确提出,自2017年起,不再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项目建设,相关建设资金由地方政府负责筹集。县级医院将会成为下一轮发展的重点。对于县级医院,具体的健康扶贫工程建设项目内容有: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重点,确保每个县(市、区)建好一两所县级公立医院(含中医医院);允许在新区建设县级医院分院,或在医疗资源短缺、覆盖人口多、距离主城区较远的地区依托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县级医院分院。其目的是充分利用县级医院的管理、技术优势,由县级医院向乡镇卫生院输出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并接受乡镇卫生院职工的进修培训,多途径提升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推动乡镇卫生院的全面发展,实现一类、二类手术在基层,三类、四类手术在县级医院,发挥县级医院的龙头与后盾作用,为县域百姓直接、便捷、简单、有效地提供县域高水平医疗服务,逐步构建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 再次,要改善基层医务人员的待遇。要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提高在特殊困难地区服务的医务人员、村卫生室现有乡村医生的待遇,设立偏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岗位津贴。建议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给予每人每月额度不等的生活补贴。同时,也要逐步提高现有在岗乡村医生经费补助标准。乡村医生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虽然工作在最基层,但是担负着基层群众的基本医疗保健任务,是村民健康的“守门人”。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是我国新一轮医改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总结我国多年医改尝试和经验基础上推行的关系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尝试。国际经验表明,把医疗卫生服务的重点放在基层,既能体现以预防为主、方便居民防治疾病的理念,又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只有基层医院留得住人、治得好病,才能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分级诊疗目标。 (作者供职于濮阳市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