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 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 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药事特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聚焦
PDF版查看  第七版:指 南
PDF版查看  第八版:百 味
 
第八版:百 味
 上一版  
医学与哲学
留住温柔
卡斯特罗的长寿之道
被患者表扬比什么都开心
药品“同名同付”真的要来了吗
1
11 1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医学与哲学
 

□胡大一

    我认为,医务人员是最需要学点儿哲学的。我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学一门技术就可以为社会做点儿事情,但只有懂得哲学道理才能干出一番事业。
疾病的共性与患者的个性
    在学医和从医的过程中,诊病、治病充满了哲学道理。比如,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原理是“共性和个性”;“读医学教科书和临床实践”的关系,就属于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在校学生或刚出校门当医生的人,接触更多的是书本知识,书本概括的是共性。例如心绞痛,它一定强调疼痛部位在患者的胸骨后或者在心前区,持续时间常常是三五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诱发症状发作的常常是在人们进行体力活动时,缓解的方式是休息或者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
    在我刚参加工作时,有两位患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位是建筑工人,他的临床表现是咽喉疼,一直在耳鼻喉科看病,却不见效。当时耳鼻喉科主任是郑立教授,他的知识面比较广,不光局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郑立根据患者讲述的发病特点(患者骑车上下班,每次在北海桥上坡的时候病情发作,下车休息后会有好转,下坡时从未发作过)将患者转诊给我。经诊断,这个患者果然是心绞痛。咽喉炎怎么可能上坡就痛。休息两三分钟缓解,下坡从来没疼过呢?这位患者除了发病部位不典型,其他症状(诱发病因,疼痛时间,缓解方式)都符合典型的心绞痛诊断标准。
    第二位患者是一位知名专家,他只要上楼梯,走路速度快时就头痛,休息三五分钟就好了;不动的时候,头从来没痛过,至少没有他看病时描述的那种头痛。后来做运动实验,果然在头痛的时候心电图有ST段下降和缺血的客观表现。实际上,这位患者是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只是“跑到”了头部,其他症状都符合。由此可见,“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看到的每一位患者都是不同的,都有个性,不同的患者可能患有同一疾病,疾病的共性存在于患者的个性当中。因此,医生在接触每一位患者时,只有将疾病的共性和患者的个性有机结合才能做好诊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诊治疾病的临床能力与水平。
一元化的思考
    上学时,老师特意教我们要学会一元化的思考。一位患者可能出现发热、腹痛以及其他症状,如果我们能用一种疾病解释所有的症状,这种诊断是最靠谱的。总不能说,发热是一个原因,腹痛是另一个原因。每一个症状都要对应一个病因的思维方法,一定是错误的。我不否认一位患者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多种疾病,但最可能的是他的若干种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的本质是一个疾病。
医生要注意哲学的思考过程
    一件事情开始怎么想的?后来怎么想的?中间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根据是什么?要从中找出规律性东西来。
    比如,我们第一次医疗接触(如当我们在门诊第一次见到患者),初步印象是什么?出院诊断,甚至是尸体解剖的诊断,是什么?患者出院后,你可能还没摸清楚。例如发热待查,为什么发热?治疗后患者还存在哪些让医生不完全清楚的问题?因此,在患者出院后,你必须不断随访,从中找出规律性东西,这是非常重要的。看见了变化,又找到了根据,不断总结规律,本领就会螺旋式上升。如果医生每看一位患者都能注意整个过程,那就会不断提高。
    做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但要重视疾病最后的诊治结果,还要留心诊治的全过程,不要轻易放过一个原因不明的发热、腹痛和胸痛等症状,要是到患者出院时还没搞清楚,就要随访患者,要知道最后发生了什么。随访患者疾病的全过程应该成为医生的职业习惯。
透过现象了解疾病的本质
    医学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名词叫“综合征(Syndrome)”,例如预激综合征、X综合征等。心血管病领域最经典的是预激综合征。
    为什么叫预激综合征呢?这里不但有观察,还要有联想。发现这种病的专家推测患者的心脏,除了正常的房室传导通路外,还有一条房室的“旁路”,一旦出现从正常通路下传,经“旁路”回传形成折返时,就出现心率过快。若干年以后,才找到了“旁路”的组织学证据,后来又在北欧的一个渔民身上成功地切除了“旁路”,根治了心律失常,证实这个“旁路”就是罪魁祸首,最终从外科治疗走向了射频消融术(创伤很小,不开刀的导管技术)。
    临床医生特别要注意床旁观察,不要轻易放过不清楚的现象,并且要善于联想。
    医生的成长特别要善于观察,善于联想,能够从现象入手进行联想,提出新说,揭示疾病的本质,再通过科学的研究证实联想,最后像综合征一样找到根治的方法,从手术治疗走向微创治疗。
    (作者系我国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