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史 尧

8月17日12时许,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陈延生再次为楚如森唱歌,鼓励他早日康复。史 尧/摄
80岁的丈夫住院,年迈的妻子每天都在病房里以歌声倾诉过往的情事。这一幕,让在场的医务人员热泪盈眶。 8月13日16时许,当班的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心ICU(重症监护室)护士孟晓静泪流满面。原来,她被一位患者和其老伴儿一系列相依相伴的举动深深地感动了。那一刻,孟晓静深深地体会到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正含义。 当天,孟晓静值白班,负责照护80岁的老人楚如森。一上午的忙碌之后,时间到了16时,这是ICU每天为患者家属开放的探视时间。她准时打开ICU的大门,迎接患者家属的探视。前来探视楚如森的是他的老伴陈延生。孟晓静和往常一样,向陈延生介绍了患者的病情。得知老伴病情明显好转后,陈延生不禁笑了,一路快走赶到老伴儿身旁。 “老头子,你气色越来越好了,大夫都说你恢复得不错,你一定会好起来的!”看到老伴的病情逐渐好转,陈延生不断地鼓励他。 “阿姨,您多安慰安慰叔叔吧,他现在有点儿怕我们,你看他看到您多开心!”楚如森今年7月因为急性脑梗、吞咽困难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治疗,8月8日凌晨因血氧饱和度骤降转入该院中心ICU。由于病情严重,并接受了气管切管等有创护理操作,再加上ICU气氛严肃,他就产生了恐惧感。 “老头子,不用害怕,他们做的一切,目的都是在让你尽快康复,别紧张啊,我唱首歌看你还能记得不?”陈延生说,“满山的葡萄红艳艳,摘串葡萄妹妹你尝鲜,靠近身边问一句,这串葡萄甜不甜……” 美妙的歌声迅速吸引了正在床旁记录患者病情的孟晓静。她扭过头,看到插着气管插管的楚如森激动地想要说什么。很快,孟晓静和陈延生猜出3个字:“我记得!” 早在河南农业大学上学时,楚如森和陈延生就已经是同学了。当年,一位老教授在课余时间,就爱唱这首《苗家儿女》电影中的插曲。耳濡目染的他们,也渐渐学会了唱这首歌。 这时,一丝口水从楚如森的嘴角流出。陈延生笑着说:“想吃葡萄啦?现在正是吃葡萄的季节,快快养好身体,出院了咱们一起吃葡萄!” “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风儿在轻轻唱,夜色多么好,心儿多爽朗,松花江边的晚上。”陈延生唱起了第二首歌,并特意将这首俄罗斯民谣《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歌词“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改为“松花江边的晚上”。原来,大学毕业后,两人一同前往黑龙江支援边疆建设,就是在寒冷的松花江边,两人的感情渐渐升温,最终走进婚姻的殿堂。 两首充满回忆的歌曲唤起了楚如森的记忆。躺在病床上的他,含情脉脉地望着陈延生,泪水浸湿了他的双眼。紧接着,陈延生的歌声再次响起,又是一首爱情歌曲。站在一旁的孟晓静被两位老人的真情流露感动了,哽咽地说:“叔叔,快伸伸手,谢谢阿姨吧!” 陈延生紧紧握住了楚如森微微抬起的右手,深情地在他耳边说:“老头子,这歌词是我今天上午才找到的。我有脑溢血、心脏病,身体比你好不到哪儿去,但用了半天时间就把歌词完整地背下来了,你也一定要坚持!再努力啊!”陈延生用自己言行激励老伴儿与病魔抗争。 不知不觉,探视的时间已经超出近10分钟,孟晓静并没有催促陈延生离开病房。 这已经不是陈延生第一次在病床边为老伴儿唱歌了。自从楚如森转入河南省人民医院中心ICU以来,她的歌声每天都会在家属探视时间响起。而她这种特殊的安慰、鼓励方式,与其他病床上不断传来的家属的哭声形成了鲜明对比。医务人员也一次次被两位老人的爱情所感动,实在不忍心打断这短暂的团聚。 离开ICU的时候,陈延生告诉孟晓静,他们一起上的大学,毕业后一起去黑龙江支援边疆建设,并在松花江边收获了爱情,之后又一起去周口下乡,最后一起留在郑州工作,风雨同舟地走过了53个春秋。53年来,他们从来没有吵过架,她期盼着老伴儿能早日康复,一起向着“钻石婚”努力。 8月13日20时27分,下班之后的孟晓静难掩内心的感动,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发布了这个故事,赢得亲朋好友的纷纷点赞。 8月15日,楚如森的病情逐渐稳定,从ICU转至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气道病区接受进一步治疗。 8月17日12时许,陈延生的歌声,再次从河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气道病区的病房中传出…… |